在生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会适时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引领你、指导你,直至成为你生命中的精神领航者。
或许他只是一个平凡者,或许他只是但凭本心无所奢求,或许他就只是一直在默默地坚守。
这就是在坚守传统文化中一直砥砺前行并不懈努力,以求返本开新的学者型书法家张亚林先生。
初识:书斋里的文化守护者
张先生一直以来躬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即使时代转换,依然保持最初的那份坚守,希图在传统文化中开出能与时代衔接的“内圣外王”之花。而这份坚守与努力,在其读书与书法创作中得到了展现,也同这个时代进行了有效结合。如同我们所认识到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这也是当今这个新时代的历史主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守着,张先生一直以来的所言所行,无不是对他的最佳诠释。
在这样一种多元激荡、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若有一位能始终埋首于书斋之中,任凭各种浪潮冲击仍能坚守传统文化并且将其所得分享于身边师友的人,就更显得别致脱俗了。初次与张亚林先生的相识,给人的就是这样一种坚守内心、传之及人的文化守护者形象。
与张老师结识虽不长,但在每一次接触中,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书卷气息,仿若一个卷帙浩繁的书海,你可以畅游其间,亦可以与之随时交流沟通、解惑答疑,从而获得一种内心的笃定与前进的方向。
我想,这同张老师从小学二年级学习开始书法至今,天天在思考写字;从小学六年级始读书直到现在,天天在思考读书的兴趣与意义是分不开的。
犹忆第一次拜访张老师,一入家门即被那浓浓的书香、墨香所吸引,不大的居室里几乎摆满了种类繁多的书籍,数万册的藏书在书架里、地上,乃至床上、案头、卫生间,凡伸手可及之处,尽是各种书籍。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书法与读书中,在小小书斋的几十载寒暑中,张老师完成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悟,也在对传统的一直坚守中,完成着一次次的冲击与应对、实现着对周围人的交流和良性互动乃至积极影响。
长久的文化熏陶,使张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了对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承担,这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张老师自身的气质,即使是在其眼睛里也分明可以看到那自信的底气,由此给人的就是如静水流深般的致远与笃定。
张老师是山里走出来的,从小对于文化的渴求与追逐,使他对传统文化与书画艺术有着别样的情结。现在,虽然长期生活于大都市西安,但是只要步入书斋,他就可以重新求得心灵的回归,故长期以来,对此总是乐此不疲,不管是舍弃万贯家财只为求购一册好书,还是一家避居于一隅之地仍不失传承文化之心。
抱朴守真,与古为徒。在张老师心里,装着的是一颗对传统文化虔诚的心,蕴藏的是对自然法则的体认,他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理念与文化诠释,从而在当今社会中保持独立、戒浮戒躁。故此,因其无为而又无不为,不为世俗繁名琐利所驱使,唯以读书为人生最大乐趣,始终保持着淡泊宁静、慎终追远。如此书家,如此心境,自然会弘其所乐传之道,达其所乐成之事。
明道:新时代条件下的践行者
作为新时代条件下的个体,张老师对整个时代是有着深刻体悟的。故于读书之余,也在思索着这个时代,在探究着关于这个时代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实践以及传统书法艺术与当代书风的思考研究。
在文化的守护中,张老师深深服膺于儒家文化,亦被其熏染,家中数万藏书皆尽为与此相关的古籍,平日所思所想、所谈所论亦皆为个中感受。长久的浸染使得张老师的内心更加接近于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儒者形象,在学术的理解上、文化的修养上逐渐加深并且影响到身边的很多人。
每次在同张老师的交谈中,仿若与一位简单、平实但却绝不平庸、世俗的智者平等交流,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无任何喧嚣浮华,在极尽朴实的话语中,可以荡涤心中的世俗烦惑,可以洗掉积久的尘世病垢,时而闲聊家常、时而谈及学术、时而又漫无边际,但隐隐之中似乎又有所关涉,回头细思细想,又可以从中感受到新的不同内涵,或为解惑之用,或作指引之方向,或这就是一门人生哲学。
时常会将张老师的话语用笔迅速记录下来,对于很多同张老师交流过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笔隐形的财富,每当产生迷茫的时候,对这个时代、社会、工作抑或学习有所疑惑的时候,细细品味,冥冥之中似又会有所领悟。因而,也就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该如何自处并有所作为有了一个正确的看待。
对新时代条件下的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究竟该如何作为,其实张老师是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的。张老师常言,“书以载道,文以化人”。新时代下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个延续和发展,新时代下的中国思想文化也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的一个传承和升华。
对此,张老师是深有感触与体会的,所以在很多场合、很多次的对谈中,他都会告诫我们要想真正去认识当下的中国社会、认识今天的中国人、认识我们的自身,就必须深入到中国的文化血脉当中去,重新溯源,重新体认,从而寻找到切合当下实际的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新时代条件下自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贞报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献身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宏图之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宇宙浩然正气等,无不给予今天的我们以实际指引。
这份指引,在当下、在今天、在这里,我似乎嗅到了独属于他的那份清香,孑然不屈于世,傲然立于人间。
坚守:书法艺术中的人文情怀
爱书、读书、惜书、藏书,这是张老师的文人气质与人文情怀。与此相应的是张老师对书法及其艺术的情有独钟,为此,长期浸淫于其中。在他看来,读书与写书法是他生命中的两件重之又重的大事件,每日缺其一而不可。
数十年如一日,现已年过四十的他,临池不辍,坚持阅读,寻师访友,授人以渔,教学相长。他深知,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足够的质量,没有一定血与汗的付出也就不会有来日的收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书法艺术的长河里描摹下了自己的人生——平凡中的不平凡。
长期的文化熏陶,使得张老师淡泊、朴实、自然、纯真的性情与人生体悟逐渐以笔墨的形式现诸于书法作品,从而让他的作品饱含着浓浓的艺术与文化气息,在他的眼中,看一副书法作品,其实就是在看书法的艺术与思想内涵,在看书法作品背后的传统之美、人文之美、灵动自然之美。
故此,但凡有作品问世,必定是融合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神髓,那是一种阴阳结合之境、虚实交融的美,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高度统一。
长期的学习、锻炼、沉淀,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是,即使经历着艰辛与坎坷,张老师也始终甘之如饴。在无基础、无资金、无人才的“三无”困境下,张老师以一己之力,经数载努力,终于在2010年,34岁时成立了陕西大家书画院,建筑一个书法学习、交流的平台,以享广大书法爱好者,同时也在坚守着他的操守——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经年累月的书写,虽然也收获颇丰,但张老师深知,书法艺术是永无止境的。为了能够在学问及书法领域里走的更久、更加长远。2015年经陕西师大原文学院院长郭芹纳教授引荐之下,张老师得以拜师关学大家、陕师大博导、资深教授刘学智先生,从而开始思索传统文化根源的出处,书法艺术的坚持带来的力量原点在哪里?
这是一次崭新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在探究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意义及价值和功能作用中,再次触及灵魂深处,即关于生命的价值及意义。
十年磨一剑,张老师在持久的坚持和不断地读书通悟中,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书法艺术创作之路,也因而在省内外举办的一些书法赛事上有所收获。但对于他来说,这都不足挂齿,他所看重的是在这段历程中内心的笃实、安定以及将所有的积累和收获如何授于学生,以鼓励、帮助更多的后学先进。尤为称道的是,张老师的书法艺术中,对于用笔的独特领悟与实际践行。
在张老师看来,用笔与人品是一致的,用笔的稳健即象征着人品的朴实与厚重,故此,张老师一直以来都是中锋用笔,讲究厚重、质朴、稳健、提气凝神。
一来,这同他经久以来的传统文化浸染有关,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自然地将传统的儒道思想融入,这也 符合传统文化艺术的要求;
二来,他主张师古不疑古,对于所有的书法作品,都特别重视作品的神采,以灵动和神采为上。这一切,都因其修为而决定了一件作品的雅俗,亦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永远没有燥气,如同一片纯净的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是沉静、厚重、朴实,同其人一致。
技进乎道也,几十年的坚持“修行”,他以二王、颜柳为宗,继以吴昌硕、于右任等大家,博学约取,使得张老师集楷书、篆书、隶书、行书于一身。然而,张老师并不满足于此,他仍于书法上追求雄强高古之风格,平常所临之书也多为秦汉以上,坚持写金文,画花鸟、山水,以求得多方位兼修。
每次访及张老师,除授予近日读书、修习所得以提携后进之外,更是与我展示、讲解近来的书法所得,在张老师的篆书作品中,可以看到那沧桑而凝炼的笔力,在那一根根古朴的线条中透露出的是内在的法度,外在的古貌,使人神往。
所有的书法作品,张老师皆能自抒胸臆,以不仅仅限于因袭而能够自成风格。孔夫子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张老师志于儒道,潜心于古书、书法艺术,以古为徒,守真抱朴,行事不媚于世俗、宽容有度,真仿若天马行空,岂不可谓今之“狂狷者乎”!
开新:关学精神的现代传承
初识张老师,即可感受到其深厚的学识,他是一位典型的文化学者,在骨子里透着那份坚守与不离不弃;初次步入听雪轩书斋,即为小小居室里满满的线装古籍和各类书籍所深深震撼,这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在骨子里印刻着那份传承守护与至死不渝。
最近三、五年以来,张老师开始从传统哲学、关学、西方哲学,开始注重对关学精神、思想、内容的把握,也因而对关学本身有着自己的深刻认识。这得益于长期的积累,也得益于机缘拜识的西北大学张岂之先生、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先生、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先生等一大批文化学者,他们致力的关学精神及其现代传扬,也深深地影响着张老师的为学与做人。
作为思想史、哲学史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著作、做人的品性、做学问的境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着张老师,他在学习与继承的道路上也在将这种精神、文化传之同仁与学生。
在赵馥洁先生的《关学精神论》一书中,将关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六大方面,即“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和“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
可以说六大精神内核,将传统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致世理念、“修齐治平” 的精神追求、“以身许国”的救世情结及家国情怀、道义观念和开放、融合、关怀的内在品格展现地淋漓尽致。张老师对此不可谓用功不深,除其具有的大量藏书外,仍不遗余力地多方发现和购置关学相关典籍或关学后人、相关传人的遗著,并作了细致的阅读,以求系统学习与研究。
经久的阅读、积累,使得张老师对于关学其中的人物,如李二曲、冯从吾、李因笃等有着深切的体会与感悟。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相关传记、主要著作、核心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张老师均作了一番细致的考量,在阅读与思考中,张老师发现,关学人物的母教思想对他们的后来成长影响深远,甚至直接影响着他们后来的成就。
在这份关学精神的现代传承中自有其一席之地。他对于关学人物的母教思想、关学后世传人的系统谱系、关学精神的现代传承,乃至《关学文库》中尚未及收录的一些人物及其留存古籍的重金购置、收藏、翻阅、解读等等,都显现着他的知识分子情怀和现世关注。
明代大儒王阳明曾直言:“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这种精神引领和价值规范,是我们历史上一笔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乃至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天我们弘扬这种关学精神,对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端正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有着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也是张老师在长久不辍的读书学习与书法艺术中不断磨砺、不断进取的阶段性总结和成果。
张亚林先生以镜庵为号,以“听雪轩”为书斋之名,本身就是先生高洁品性与治学、书法的一个精神象征。昔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即以“静庵”为其字,穷毕生之精力研治学问,凡所涉猎无不广博,著述更是颇为丰富,最终在学术上贡献尤大。我想,张老师亦以此为平生之志向与追求,在宁静淡远中趋向大道。
二十余载的读书治学与书法创作,一方面塑造了张老师自身,另一方面也使张老师逐步达到了“推己及人”,即以书法教育的形式,启迪后学、关爱后进,如此已达十八载有奇。风雨十八载,张老师始终秉持“以古为徒,抱朴守真”的精神,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上笔耕不辍,也在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中为墨林增砖添瓦,更在教育思想认识的高度上躬行践履。
以书法而论,张老师积数十年之功,真、草、隶、篆均造诣颇高;以学问研究而言,张老师抱薪于山林之间,在儒学史上甚为重要的关学学派课题上始终奋勇前行;以教育而讲,张老师始终秉持育人化德,用言传身教来诠释德性品质并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人。
这就是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纯纯粹粹的文化人,在古籍与书法的长期沉浸与熏染中,磨砺内心,锻炼自我,弘毅传道,不舍不弃的坚守与开新!(作者系西京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师 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