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师手记
曹立萍 著
连载(7) 害怕住校的女生
丽丽(化名)是个高中生,自上高一就开始住校,可是到了高二还是不习惯,一直跟父母要求不住校,已经有两次暂时回家住过一阵了。但是学校的要求是必须住校。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妈妈把她带到了我的咨询室。
尽管之前已经说过她要来咨询不愿住校的问题,但我还是重新询问了一次以确定她真实的咨询目标。
“丽丽,你今天来想和我谈点什么?”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我用了开放式的提问。
“我不想住校,害怕住校,在学校里很难受,很不舒服,神经紧张得头发都快掉光了。”说着还随手在头上捋了一下,手上立即就挂着几根发丝。“你看,一抓一大把!”她痛苦的表情里还掺杂着几许迷茫。
我问她住校多长时间了。
“三个学期。”
“刚去的时候就怕吗?”
“刚上高一的时候不怕,后来才怕的。”
“开始都不怕,后来才怕?是什么原因呢?”
她说:“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
“那在家住是不是会感觉学习的压力小一点?”
她没有回答,面部表情有些茫然。她似乎很难说清楚自己的感受。
我请她做了一个沙盘游戏。在沙盘中,她摆了一只小兔,两只张着嘴的小鸟和一只半闭着眼睛的小猪。她说小兔代表她自己,两只小鸟和小猪代表同宿舍的另外三个女生。两只小鸟都站在小兔的对面,而小兔则用背对着她们,小猪则离她们稍远一点,有点像个旁观者。
我请她讲她的沙盘故事给我听。她说:那两只小鸟平时与她关系好,有困难会帮助她,但是她们嘴太碎了,总是爱为一点小事和她争吵,很烦。其中一只小鸟是更要好的朋友,以前成绩不如自己好,现在成绩总是在自己前面,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她,真烦!小猪,指的是另一个女生,倒是不会和她争吵。因为她不管闲事,但有事也不会帮忙。上周小兔又跟小鸟吵架了,之后,她们三个都不跟小兔讲话了。小兔虽然很想与她们和好,但又不愿意主动开口。就这样僵持着,每天面对她们都感觉很别扭,很难受。所以不想住在那个宿舍里。
听完丽丽的故事后,我知道她的压力来自人际关系。
丽丽就像那只小兔一样,聪明,敏感,好胜,自尊心很强,骄傲的同时,又有些胆小和自卑,还会嫉妒别人。丽丽的个性特点使得她不能很好地与同学朋友相处。
又谈到了她与父母相处的模式。她说在家与父母难以沟通,特别是父亲,比妈妈还唠叨。他老是问:“学习怎么样,整不整得成?”那样带有怀疑的话,根本就是看不起人!我不想跟他们说话!一说话就会吵。
这种家庭交流模式被丽丽带到了学校里,与同学相处也很容易发生争吵,而争吵过后的丽丽感到被孤立,这是紧张和焦虑情绪的来源。
丽丽渐渐认识到人际关系不良才是她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
接下来,我为丽丽进行了一次催眠放松,目的是帮助她舒缓紧张的情绪,消除压力。之后,我把她妈妈请了进来,让她们面对面地沟通。并建议父母多用积极肯定的语言给女儿以鼓励和信任,同时也在人际关系沟通和处理矛盾方面给女儿做一个表率,使她有学习的榜样。
咨询后的第三天,她搬回了学校的宿舍。以后,又预约了一次咨询,对她进行人际关系障碍的调适。七天后,她说跟同学的矛盾已经完全消除,和好如初了。一个半月后回访,她高兴地说:现在和爸妈也能自然地交谈,关系亲密多了,父母对她的态度和说话方式也改变了不少。现在心情不错,学习上的专注度也提升了。还说到,这次考试,自己有一门功课已经追上好朋友了,虽然其他的几门考分还是差一点,但是这次自己却没有觉得心情难过。也不再提不住校的事儿了。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许多困扰和烦恼看起来是因为某些事件,但实际上是人际关系不和谐引发的不良情绪。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

作者简介
曹立萍,笔名谷雨、池中一萍。云南财贸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毕业,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私人心理顾问。2001年参加云南省首届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2002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至今。曾受聘于原昆明陆军学院昆陆医院心理精神科心理咨询室主任咨询师;2008年都市时报“心理访谈”栏目特邀心理专家、生活新报心理健康栏目主编。2010年出版心理咨询案例著作《心理咨询师手记》。2015年自创“自体反馈心理调适法”并在全国心理干预大会上做论文报告。心理咨询个案达10000小时以上。数十篇心理健康论文及科普文章散见于国内报刊杂志。
现为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东华分会会长,云南凡美心理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都市头条“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