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都轶事(五)农忙假
洪国华
三都岛是三都澳里的一个中心区,虽然不算太大,除了驻防的陆海部队,也生活着众多的勤劳居民。他(她)们以海为生,芒秋耕作,闲时捕钓,过着靠山吃粮,下海捕鱼捉虾蟹的田园生活。

每当朝阳升起,登上山顶远眺,一排排的梯田丘岭蜿蜒,紧紧围绕山坳逐层铺展;一片片农家竹林环抱,淹没在林荫苍翠之间;踏着落日的夕阳,又见炊烟袅袅升起,这一切切,都显示出农耕打渔的古朴与乡气,描绘了地道山地稻作农耕的悦目景象……

岛区中部是主要的“产粮区”,居民们每天早出晚归,四季劳碌在田间地头,锄头等这些普通的农具成天不离手,还有梯田耕作的劳动犁耙,更是离不开水牛的参与和帮助。
一年二稻,精心呵护、不惧风雨、按时撸草、施加农肥等一些必须的劳动程序,诉说着耕作的艰辛。梯田很少有没被劳作打扰的时候,育苗、栽秧、施肥、控水……,当一棵棵秧苗固根、回绿,当一行行绿色的稻禾把满山满坡写上春天葱茏的诗篇时,社员们松懈了因劳动绷紧的弦,几经忙碌、梯田维护,最终迎来收获的季节。

每年芒种仲春前后是耕作的大忙季节,我们这些青春少年,也放起了几天的“农忙假”。当然放农忙假不是居家休息,而是在学校的有序组织下,由老师带队分班级到挂钩生产队去体验生活,帮助社员们减轻劳作的艰辛,保证了农活的如期完成。
插秧是耕作中的一个比较吃劲的体力活,多人下到水田,排成一排,从田头将社员分发的秧苗,分株下插,每人根据所控范围,挨排插秧苗,要求横竖成行,株间均匀,依行向后退去,直到田梗边。

看着插秧人的飒爽英姿,及娴熟的技艺,我们也按捺不住,纷纷下田效仿。刚开始,我虽然所插秧苗不齐,但还能勉强跟上社员的进度,时间一长,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泾渭分明,望着渐渐远去的插秧人流,我才真正体会到唐代诗人李绅所做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此时的农田,人流遄动,聚散离合,繁忙景象,洋溢着一派春耕生产的气息,同学们你追我赶,有的挑着装满秧苗的担子在田梗上穿梭,有的站在犁田耕作的水牛旁,听犁田人讲操作的要领,有的和我一样置身在插秧的大军之中,有的给前期移栽生长半月后秧苗茂密的根须清除杂草……

骄阳似火,肩膀、背上晒得火辣辣疼,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胸膛不停的流淌。
经过社员的辅导,我了解,插秧看似简单,其实学问颇多。把握秧苗的行距和窝距是关键,插的过密,秧苗就长得纤细,既经不起风吹雨打,也负不起谷穗的重量,等不到成熟就会倒伏。如果栽得稀疏,浪费了农田,就会减产。
插秧有讲究,每只手指分工明确,左手轻松地握着秧苗,大拇指和食指负责分派,当右手将秧苗插进田里,左手已分好了下一窝要栽的秧苗。

栽秧,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完成,夹着秧苗轻轻插进水田即可,栽深了,秧苗长得慢,插浅了,手一离开,它就飘浮起来。
一声哨响,歇工了,插秧、除草的同学们直起了弯曲的腰身,收工上梗,清洗手脚后,品尝着自带的干粮,补充能量缓解着劳动后的疲乏,在树冠下休憩,为下午的继续耕作积蓄力量。
此刻,放眼大地,春天的轻风一阵阵拂过田野,层层峦峦的梯田里,田水涟漪,一丘丘的秧苗轻摇着简洁的叶片,小巧而可爱。

我们的陈校长已有了多年的支农经验,除了安排好学校各年级的支农工作计划,做好协调工作,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关心师生身体状况,天气炎热,预防中暑,合理分配任务,保证统一的作息时间……。
为了提高插秧的效率,他研制了一台简易的“划格机”,该机算好秧距,用木料制作圆型空心轮,装上木轴,放入水田依排推行。“划格机”行走过后,一排排秧距位置显而易见,插秧人照葫芦画瓢,大大提高了劳动的效率。
带着研制的设备,在黄湾村的田头,陈校长亲自示范,引起社员们极大的兴趣,充分体现了科技下乡助农的成效。

几天的农忙假结束了,虽然我们的脸晒黑了,人也变得憔悴了,但同学们却为能有与社员打成一片,学会劳动的本领,感受农村生活的不易;同时,将书本上学到的农业基础知识运用到田间去实践而自豪,“实践出真知”是我们假期稻作农耕的最大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