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题字)
图片由兰光武老师提供
主编:姚京平

乡音
文/兰光武
诵/李华敏
回到万州看老母亲,触景生情,写下了《乡愁》《乡情》,今天又写下《乡音》。
一,朱叔叔的家
万州天天骄阳似火,
几十天都在38度以上。
好多蔬菜都已干死,
太白岩竹变得枯黄。
好久没有下雨了,
应该是一条涨水的大河
却变成了枯水的长江。
朱叔叔原来和我们是邻居,
现住在没有电梯的四楼上。
小的时候对我们多有照顾,
回到万州了我去把他们看望。
朱叔叔穿着短裤
赤着上身开门,
还是老样子显得发胖。
暑天无君子,
八十挂零的人啦,
还有当年的风彩和慈祥。
房子还是原来的模样,
饭桌边是用长板凳搁的凉床。
一个小桌子摆着香烟和茶缸,
还有一张凉椅在一旁。
煮一锅包谷汤圆吃两顿,
抓点咸菜吃起也香。

印幺姨生病住院去了
行只影单显得苍凉。
虽是儿孙满堂,
他们各自有家还得
为了生活去奔忙!
令我大为震惊的是,
他们没有安空调,
屋里的家具显得有点发烫。
只有一把坐扇,
在吱吱的响,
扇出的热风哪里有清凉。
一下把我带回到
半个多世纪前,
热天只有一把扇子取凉。
天黑前在门前泼水,
到了傍晚在屋檐下好搁床。
只等半夜有点风,
还没入睡天已亮。
现在没有安空调,
真是难以想向。
还有多少象
朱叔叔一样的家庭,
用扇子在扇风,
只有一把坐扇在吱吱的响。

二,卖菜的老婆婆
背着菜背篼,
走了几条山路走了几个坡。
在街边歇下来,
这是一个商店外的墙角。
汗水还未擦干,
她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婆婆。
把红薯尖,藤藤菜摆出来,
用矿泉水瓶子里水洒在
蔬菜上才显得鲜活。
她那双渴望的眼睛
把来往的行人望着望着。
卖点自己种的菜换几个钱,
或许能改善生活。
能给上大学的孙子凑点学费,
也是一种收获。
两三元钱一把的菜,
一背篼卖完又值几何!
她盼望着有人把菜早点买走,
她担心着城管来吆喝。

卖菜的老婆婆,
没有养老金,
哪里有时间去打麻将
去跳舞去唱歌。
她要活到老做到老,
那怕背已做驼。
她蹲在那里也有梦想,
那双满是茧巴的手
在把苦辛述说。
我走了很远,
还回过头来望着
卖菜的老婆婆。
我又想起我的婆婆,
又想起那些艰苦的岁月。
生活就是拼搏,
苦斗才能活着。

三,棒棒
棒棒,快来!
快来,棒棒!
有人呼唤棒棒,
棒棒应声而上。
他们象急时雨,
有时更象从天而降。
在大街小巷,
在路口和商店的门旁。
都能看到有人拿着棒棒,
站在那里守望。

他们召之即来,
他们敢于担当。
扛不动的拿不走的,
都落在他们肩上。
他们急人所难,
人们亲切的称他们叫“棒棒”。
他们爬坡越坎能吃苦,
他们负重前行有力量。
“每一分钱都是流汗挣来的”,
他们不负重托劳动最荣光。

2014年7月在万州码头,
李总理把“棒棒”赞赏。
棒棒是中国人勤劳的象征,
“棒棒”精神要发扬。
棒棒哟棒棒,
饿了吃点干粮,
喝点冷水就当汤。
困了靠在墙角打个盹,
有人呼唤一个小跑就上岗。
棒棒哟棒棒,
挑着梦想,
抬着希望,
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埋头苦干有韧性,
他们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22.8.28.于万州
作家简介:兰光武 在长江边上长4大,当过知青下过乡,后来到铁路上工作。现随女北漂带小外孙,偶有诗文,喜从中来。
朗诵家简介: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五月的鲜花诗歌朗诵艺术团》《诗意传情诗社》《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在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如侵权原图删除 文责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