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鎏金岁月】
慕朝富口述
梦锁清秋整理编辑
我的父亲叫慕忠明,是于1958年闯关东的,那年他只有26岁,我听母亲说,当时东北招林业工人。他约三个伙伴扒火车,来到了东北,在卫林落户,当上了一名林业工人,59年秋季母亲带着我和大哥来到了卫林林场,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一过就是六十多年。

父亲当时在山上住工棚,一个星期才回家一趟。当时的山上是一片片大森林,齐腰深的大雪。工人们采伐大红松几十米高,直径大多是一米多。四五个大男人围起来才能抱住一棵树。就是这样的大树,都是靠工人们用弯把子锯一点点锯倒的。树快放倒的时候,工人们会喊:“顺山倒了……。”放倒的树,把枝丫用大斧子砍了,再修一条雪道,把大木头串坡,顺到山脚下,几十个人用卡勾抬杠,一起喊着号子:“(领呼):哈腰挂呀嘛!(众和)嗨呦!(领呼):挺起腰呀嘛!(众呼):嗨呦!(领呼):不要晃荡呀嘛!(众呼):嘿呦!(领呼):往前走嘛!(众呼):嘿呦!”那时候没有老吊车,完全靠人力归楞。把大木头堆得小山一样高。通向楞场的森林小火车。是烧煤的蒸汽机。远远地听见小火车摩擦铁轨的声音,呼哧呼哧地蒸汽声。工人们用圆木搭上跳板再把大木头滚到排空车上。运到山下贮木场,造材后,运向祖国四面八方。

那时候工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大红松有油脂,很容易夹锯,所以只能是冬天上山采伐,夏天上山抚育。冬天天短,在山场住帐篷,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趟。伐木工人中午在山上点着火堆,架起篝火烤馒头吃。水壶放在碳火上温热。喝一口水,吃一口馒头,咬一口咸菜条。干着重体力活,吃着简单的饭。那时候的工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父亲在卫林林场工作了八九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又转到了茂林林场当工人,把家也搬到了茂林林场。由于工作任劳任怨,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一九七二年,父亲光荣地入党。
从此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先是当段书记,后来当青年点书记,晚年当防火队队长。直至退休。工作几十年,年年被评为林场先进工作者。局劳动模范。伊春地区劳动模范。

父亲一生养育了六个儿子,为事业,为家庭辛苦劳作,积劳成疾,七十九岁患上了食道癌,八十岁那年与世长辞了,父亲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父亲的一生,是辛勤的一生。父亲的一生也是光荣的一生。父亲的恩德与世长存!父亲的养育之恩儿女们永远铭记于心!

主编简介: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联墨双修副总编;《清秋文轩》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今日头条》认证编辑。2020年中国互联网首届朗读大赛获得优秀奖。有百余篇散文发表在网络平台。朗诵作品三千余首;配音秀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