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山没有家传。
他出生在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山村,父母没有多少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村子北边有山,南边有河。上山他会掏鸟窝,下河他能抓鱼捞虾摸蛤喇。对一个小孩子,有山有水,有鱼有虾有蛤喇,身边有一群无忧无虑的小伙伴,不是天堂是什么。
我们那里,管大的水面,像村南的蒙河叫河,分散的水面,叫“汪”,抓鱼常在河里抓。
“怎么个抓法?”我问。
“笨办法,控干水抓。”他答。
“你游泳技术咋样?”
“哈哈,就是狗刨。”
“狗刨好啊,扔倒水里淹不死,游在水里有靠劲。”
他笑了。
几分自信,好像还有点狡黠。
采访刘德山,头次见面,我就记住了他的笑。
转眼,小孩子上学了,再一转眼,少年刘德山初中毕业了。
人生第一个拐点来了。
刘德山报考了一所小中专,所谓小中专,指初中毕业可以报考的中专,大中专得高中毕业才能报考。那时,中专不管大小,都与大学一样,毕业包分配。用当地人的话说,毕了业就是公家人,公家人就能吃国库粮。
父亲的盘算是,儿子早点吃上国库粮,一来贴补家庭,二来以后娶媳妇过日子,就没啥难的了。
父亲没有文化,他是在乡土文化环境里长大的。
回想当年,刘德山说道。
对父亲的决定,刘德山从容得出奇,上中专早点吃上国库粮行,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也行。自己学习不错,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学习委员,吃国库粮无非一个吃得早,一个吃得晚就是了。家里怎么安排,他怎么是。
凭他的成绩,考个小中专再有问题,世界就有问题了。
世界总是充满着问题。
数学考了全县唯一100分满分、总成绩名列前茅的刘德山名落孙山了。
刘德山倒不在乎,大不了上高中。这时,地区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他已经收到了。
在乎的是父亲。
怎么会这样?
肯定让人给顶了!
父亲和二叔坐下来合计,二叔在公社吃国库粮,两人合计来合计去,觉得还是让德山早一天吃国库粮的好。
兄弟俩一跺脚:
找!
他们跑到县里找。
——到底没能“找”下来。
给出的理由荒唐得可以:
刘德山年龄小,差52天不满15周岁。
可报考的时候为啥不说呢?
刘德山记得,那天大雨,天榜黑,父亲披着一身水推开屋门,他抬眼一看,父亲眼里挂着的愁云,嘴里呼出的闷气,与屋外的雨水和谐成一个。
那就上高中吧,老师们鼓励他上高中。咱学习成绩好,不怕以后吃不上国库粮。
后来刘德山当上医生,越当越有出息,亲戚朋友觉得,当初德山亏了让人顶了,不然的话,现在不知在哪里窝着呢。
不过,这是后话,谁也没有前后眼。
刘德山如愿考取了临沂一中。临沂一中是省重点,师资力量强大,每年都有百十名学生考上大学,上北大、清华的都有。天生聪明,一旦遇到第一流的学校,不愁没有第一流的成绩。临沂一中就是第一流的学校,他的学习成绩就像在“汪”里抓鱼,越抓越会抓,数理化从全校第一,升到全市第一,再蹿到全地区第一。
到了这时候,他进军清华、杀进北大的心都有了。
该有。
这个成绩再没有,就对不起自己了。
高考预考,刘德山全地区第一名,填写志愿时,他在第一志愿一栏里写上“清华大学”四个字。临沂是大书法家王羲之故乡,刘德山的字写得一般,不过这四个字落在纸上,他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看怎么舒服。
这是后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