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糖饼的记忆
马以让
中秋将至,各式各样的高、中、低档月饼纷纷上市,品种繁多、眼花缭乱。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却永远忘不掉儿时母亲制作的中秋糖饼。每当回想起,那种“香香甜甜、亲情无限”的感觉油然而生……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难。我们生长在那个年代的孩童,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好的,改善生活。尤其是中秋节,母亲会精心做上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中秋糖饼。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赏着圆圆的明月,品着香甜可口的中秋糖饼,说着笑着其乐融融。中秋糖饼和月饼一样,都象征着团圆,而糖饼的农家味道更浓。
儿时的中秋,正是生产队大集体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说起来非常的陌生,只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我们这代人,对那个年代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个年代,农村的生产条件非常的落后,农业生产全靠人们“出大力、流大汗,敢教日月换新天……”而中秋之际正是生产队“三秋”大忙季节,母亲为了即不耽误参加“三秋”生产,还要把中秋糖饼制作好。所以,在中秋前几天,母亲就抽空到大队供销社把“按人口供应的红糖”买回来,存放好。再摘些红枣晒干备用。记得那一年中秋,我刚上小学五年级,班里来了一名城市户口的插班生,他妈妈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就托他“走后门”买来了二斤红糖。母亲高兴的说:“今年中秋有了足够的红糖,多蒸些糖饼,谁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管叫你们吃个够。”家里有了红糖,母亲心里就有了底儿,必竟制作中秋糖饼红糖是主料,随后便准备小麦面粉和糖饼馅儿的辅料干红枣、红小豆、芝麻等。母亲做中秋糖饼很专心、很用心。她要把中秋糖饼做得既美观好看,又香甜可口。给节日增添一道美味主食,也使圆圆甜甜的糖饼给全家人增添喜气和吉祥。
母亲做的中秋糖饼与众不同,别有风味。除了大众化的中秋糖饼外,还要做些花样的,如:“枣泥糖饼”“豆沙糖饼”“芝麻糖饼”等。那时,我就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呀?”母亲笑着说:“这寓意着咱全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丰富多彩。”在制作中秋糖饼的过程中,母亲先是把提前培养好的酵母加入面粉里,再加入适量的温水,把面粉和好,发酵得恰到好处,才能制作糖饼。中秋节中午时分,母亲和好待发酵的面粉,下午继续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大约半晌时,队长会下令让做糖饼的家庭主妇提前回家。母亲制作糖饼,则是在中秋节傍晚时分。此时,母亲还要把红枣、红小豆用沸水煮熟,再用勺子分别在锅里把红枣红小豆擩烂成泥,拣出枣核。然后,再找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糖,放在一个盆子里,再将芝麻,放入锅里,用文火翻炒,然后趁热将炒熟的芝麻从锅里铲出来,放在面板上,再用擀面杖把热烘烘的芝麻擀碎,加入红糖里,紧接着用一个小铁勺把红糖和碎芝麻搅伴均匀,制作糖饼的馅儿就调配好了。这时,制作糖饼的面粉也已经发酵好了,母亲便正式制作糖饼了。最后还要在做好糖饼的正面用提前准备好的野秋麻梭按上几朵花,显得更美观好看。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搭一个简易的棚子,棚子底下安一口大铁锅,用来蒸干做饭。母亲做的糖饼也是用这样的大铁锅蒸制而成的。这一连串的工序,紧凑而有序,虽然忙累,但母亲的心里却是甜滋滋的,脸上露着成功自豪的笑容。我记得那年中秋节,隔壁李婶的孩子文强在我家和我一块玩,母亲说:“不要走,等糖饼蒸熟了,先给你拿一个吃,尝一尝我蒸的糖饼好吃还是恁娘蒸的好吃?”果然,文强没有走,等糖饼蒸熟出锅后,母亲先拿出来一个放在碗里,递给文强。当文强正吃的津津有味时,他娘来了说:“咱家的糖饼也蒸好了,回家吃吧。”而文强吃完一个糖饼不肯走,说“俺还想吃豆沙馅的糖饼,咱家没有。”母亲急忙又拿了两个,用一块毛巾包上,递给了文强。”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中秋月饼进入农家,中秋节蒸糖饼的美好传统已成为历史。但每逢中秋佳节,母亲精心制作糖饼的情景,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作者:马以让,河北省邯郸市作协会员、广平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散见于《河北日报》《河北科技报》《河北农民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小小说大世界》《中华精短文学》《邯郸文学》《当代小小说》等报刊杂志。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