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观海名胜地 秦始皇“之碣石”的一系列活动,不仅留下了“秦皇岛”这一神奇美好的地名,而且推动了这一带求仙文化的发展,秦二世胡亥以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都曾到达过这里,冀求实现秦始皇没有实现的梦想……讨取到仙人的长生秘方。当然其结果只能和秦始皇一样,所不同的是后来推行“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最终认识到了追求长生只是一种梦想。下诏对自己的这种荒唐行为进行了检讨和反思:“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怨苦,不可追悔。向者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其实这种反思也是事实教育了他,大海的神威远比方士们的蛊惑更能震撼人心,并给人以永恒的启迪。 
自汉武帝晚年听取大鸿胪田千秋“罢遣方士”的进言,不再搞狂悖的求仙活动后,各地方士求仙活动基地也开始消沉,秦皇岛岛上及周边沿海的一些秦汉行官也开始在海风潮雾的消蚀下颓败,被一年一度衰而复生的荒草野树所掩盖,但昔日的热闹与神秘却吸引着后人不断前来观海吊古,像300年后的大政治家曹操,在北伐乌桓取胜南返时,也要到碣石观海赋诗一番。 
公元207年,坚持统一中国大业的曹操决心北伐乌桓。乌桓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东汉末年势力进入辽西、右北平、辽东等郡,其首领蹋顿与曹操政敌袁绍相往来,袁绍曾立蹋顿为单于,用家奴冒充自己的女儿遣嫁给他,所以蹋顿认袁绍为妇翁,关系紧密。袁绍在与曹操的官渡一战败北气死后,其嗣位继承人三子袁尚和次子袁熙奔往乌桓。曹操率大军北伐乌桓正值阴历秋7月,辽西一带大雨不断,通往乌恒大本营柳城(今辽宁朝阳南)的沿海大道不通,曹操便假意扬言退兵,迷惑乌桓和袁氏兄弟,同时在右北平人田畴的帮助下亲率精兵数千出卢龙塞(今潘家口),堑山湮谷,潜行山路500余里,直指乌桓大本营柳城, 在距柳城百里外的白狼山(今辽宁凌源县城东南)击杀乌桓首领蹋顿,招降胡汉兵民20余万人,并进占柳城。袁氏兄弟也在逃至辽东后被辽东侯所杀。 
曹操北伐乌桓凯旋时,决定不再循进军路线走山中小路,而是沿傍海大道,9月途经碣石时写下了气势非凡的《步出夏门行》组诗四章。 首章《观沧海》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被史书上称为“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 被以管弦,皆成乐章”的魏武帝(曹操死后被儿子追封为魏武帝)曹操,观海的具体地点现在无法考证,但他诗中所提的“山岛竦峙”,当是秦皇岛无疑,因为在这一带沿海, 再没有第二座竦峙的小岛。 
又过了400多年,又修长城又挖运河的隋炀帝杨广二次亲征高丽(公元612年和614年),进军路线除曹操开辟的蹋顿道外, 主要的还是经过今日秦皇岛地区的沿海大道,在近海停留时, 也写了一首《望海》五言诗: “碧海虽欣瞩,金台空有闻。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 驯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群。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 暴虐君主杨广的诗自然缺乏曹操的气魄,但还是把秦皇岛一带的海景作了一番真切的描绘。 与隋炀帝一起观海的还有颇俱文采的大臣虞世基,他写了一首《奉和望海》: ”清跸临溪涨,巨海望滔滔。十洲云雾远,三山波浪高。长澜疑浴日,连岛类奔涛。神游藐姑射,睿藻冠风骚。徒然虽观海,何以效涓毫。” 从诗的开头两句推测,他们的观海地点是在秦皇岛沿海的海边。 
公元646年,即唐贞观十九年,做了“天可汗”的唐太宗于春二月开始亲征高丽, 于秋九月班师。到十月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关, 随后到汉武台刻石纪功。唐太宗这次出征与班师的路线,都是循沿海大道,在春天出征路过秦皇岛一带时也曾诗兴大发,写下了《春日望海》一诗: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轴,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 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出桑。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唐太宗的这首诗,虽然也没有曹操诗作的大气,但对秦皇岛一带海滨春天的旖旎景色作了精当优美的阐述,其中”翠岛”的提法,真可谓是对秦皇岛的一种最佳赞誉。无独有偶,当时随驾东征的大臣杨师道也写了一首《奉和春日观海》诗: “春山临渤海,征旅辍晨装。回瞰卢龙塞,斜瞻肃慎乡。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仙台隐螭驾,水府泛鼋梁。碣石朝烟灭,之罘 归雁翔。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搴旗羽林客,拔距少年场。龙击驱辽水,鹏飞出带方。 将举青丘檄, 安访白霓裳。” 杨师道的这首诗,不仅很好地运用了唐太宗诗的体韵,而且应对“翠岛”提出了“孤屿”,这无疑是对秦皇岛的再次确定。 从诗句上看得出来,唐太宗一行是在秦皇岛一带望海的, 否则不会在诗中提到地理环境符合秦皇岛的 “翠岛”和“孤屿”。 也可以说从地理环境看,只有秦皇岛配得称 “翠岛”和“孤屿”。 
此后,盛唐诗人独孤及也曾在这里观海,并作《观海》诗道: “北登渤海岛,回首秦东门。谁尸造物功,凿此天地源。澒洞吞白骨,周流无四垠。朗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 迢迢蓬莱峰,想像金台存。秦帝曾经此,登临翼飞翻。扬旌百神会,望目群仙奔。徐福竟何成? 羡门徒空言。惟见石桥足,千里潮水痕。” 诗人在诗中明确提出到渤海的北面登上了一个与秦始皇和羡门高誓有关的岛屿,并在那里想像着秦始皇当年在岛上求仙的壮阔场面和空忙一场的可笑结局。 
浮云长常长常消,海水潮朝潮朝落,随着时光的推进,神秘小岛以秦皇岛称谓渐渐彰闻天下,很多人登临岛上,写下不少冠名“秦皇岛” 的诗篇,其中文脉相承的观海舒怀之作成了主要内容。清康熙年间的吏部尚书、诗人宋荦就曾写过一篇28句的长诗, 诗名就叫《秦皇岛望海歌》: “渤海之岸耸断山,横截巨浪排空烟。人言此是秦皇岛,回岗辇道留依然。白头山僧葺古屋,晨炊远汲荒村泉。危矶荦确带沙石,荡胸万里开长川。天吴出没老蛟舞,百灵仿佛惊涛前。 我来榆塞正秋晚,苍鹰叫侣摩青天。靴纹波细风忽止,白鸥容与殊清妍。俄顷变幻不可测,归墟岂必非桑田。秦皇一去汉帝至,孤台野岸空千年。蓬莱方丈在何处,一眉新月来娟娟。解鞍脱帽便此住,斫松煮蔌容高眠。移情爱鼓水仙曲,无须直到三神山。秦碑磨灭藓花绣,谁能与结翰墨缘。欲鞭蛰龙作海市,良惭玉局登州篇。”
而当时曾任抚宁县知县的赵端也写了一首《秦皇岛望海歌》: “层岗叠巘势插天,横截巨浪排百川。秦皇自昔登高巅,纡徐辇路犹依然。浩淼一望海云连,潜鲛奔走舞深渊。喷风吹雨岸脚穿,轰轰澎湃惊龙眠。疾如骏骑腾空边,勇如马陵万弩悬。暴如东游碣石鞭,猛如钜鹿沉战船。我来不为访神仙,羡门安期徒千年。人生变幻总相沿,奚知异日非桑田。老僧结构供檀旃,蒲团坐参一指禅。荡胸豁目冷荒烟,断碑磨灭生苔钱。 安澜底定溯昔贤,谁能赤手独幹旋。榆关秋静月娟娟, 塞鸿南望最堪怜。”
宋荦和赵端的这两首诗,诗韵诗体都是一样的,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也一致, 可以看出,求仙之说早已被历史所淘汰, 留下的只有大海壮观的“荡胸万里”与“荡胸豁目”了。而这两首诗中对岛上景色的描述,与200多年后的民国版《临榆县志》所载无大差别: “秦王(皇)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 上有观音庙,旧志称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 ”岛上观音庙中的代代僧人,在海涛的激荡声中稳坐蒲团参禅,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讲秦皇岛为“观海胜地”,并不单指原秦皇岛岛上,而是指今秦皇岛市沿海地区的一些高地,如山海关的老龙头、北戴河的莲蓬山、金山嘴,鸽子窝,甚至昌黎的碣石山等。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开国元勋徐达把长城修到了老龙头, 在自然景观中加入了人文景现。 长城入海处老龙头就成了一处声望鹊起的独特观海地,特别是后来在面海长城城墙上修建了用以观海的亭子(天顺年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杨琚命名为“观海亭”)后,这里便成了人们观海赏水、怀古抒情的好去处。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在任蓟镇总兵时曾写下《观海亭》 一诗: “曾经泽国鲸鲵息,更倚边城氛祲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 但从使者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故里苍茫看不极,松楸何处梦魂遥。”
一代名将登上观海亭远眺,大海茫茫,家乡遥远不可见,回想自己戎马一生,南平倭寇,北守边关,威震敌胆,心里颇多感慨:“但从使者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表达了诗人报国不问封赏,但求建功的爱国精神和高远志向。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另一位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在原观海亭的基础上修建了高3丈,广2丈6尺,深1丈8尺 的澄海楼(又叫知圣楼),这里更成了人们凭栏远眺,舒展情怀的游览胜地,人们以“观海亭”、 “澄海楼”为题,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勾画出观海胜地的雄奇景观,记录下老龙头及长城游览事业的沧桑变化。
清朝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山海关管关通判陈天植重修澄海楼,并作《重修澄海楼记》,文章说: “若斯楼也,面临巨壑,背负大山,高枕长城之上,波澄万里,嶂垒千重,又岂区区彭蠡洞庭、会稽山阴诸胜足媲其雄深哉! ”他把老龙头上的澄海楼视作比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会稽山阴的兰亭更胜一筹的旅游名胜。事实上,清朝一代,澄海楼的名望的确丝毫不逊于岳阳楼及兰亭等历史名胜。清朝有5个皇帝曾10次登临澄海楼就是一个很好的注释。那时, 康熙、雍正(登基前)、乾隆、嘉庆、道光诸帝到东北谒祭祖陵回北京途经山海关时,都曾登澄海楼观海赋诗。 
一生喜好巡游的乾隆皇帝40年间4登澄海楼,面对“无古亦无今, 不减也不盈”的大海,还别出心裁, 每次都在澄海楼上大摆宴席,要与随从大臣用“禁体”联句赋诗。所谓禁体,就是禁用某些字入诗。 乾隆提出的是禁用“水部字”,即凡带三点水部的字都不能用, 条件是蛮苛刻的。咏海禁用水部, 自然因字伤意,影响诗作水平,因而这只能是一种旅游中的助兴游戏而已。
乾隆之后,嘉庆、道光也步之后尘,在澄海楼上大宴群臣,联句赋诗,同样禁用水部字,同样用五言排律。
皇帝的光顾,使得老龙头澄海楼名声大振,文臣武将,游客骚人,纷纷来老龙头游览观海。 他们留下了许多诗文,其中不乏佳作,如康熙年间著名戏剧家诗人尤侗,礼部尚书诗人高士奇,輸林院掌院学士、《康熙字典》总纂陈廷敬都曾写过名为《澄海楼观海》的诗歌,他们用如椽大笔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老龙头澄海楼的雄奇景观, 用浪漫主义手法描摹了气象万千气势磅礴的汪洋大海,同时触景生情,抒发出各自不同的感受与情绪。还有道光年间当过临榆县知县,创建“东溟书院”的萧德宣,用炽热的情感写下了76句的《澄海楼观日出长歌》, 颇具功力,颇见文采。
关于莲蓬山观海,清康熙年间抚宁邑侯赵景徕《莲蓬山观海歌》写得很有特色: “骊城形胜临卢龙,塞垣千里当要冲。两京拱峙咽喉通,背枕溟渤开鸿濛。溟海有岭号莲蓬,悬崖削就金芙蓉。海光山势相争雄,怒涛隐隐凌太空。我来登时秋正浓,澎湃上下吹天风。双螭初起取祝融,元气磅礴涵苍穹。咫尺蜃楼变化中,早潮欲上雷隆隆。登莱城郭烟雾胧,三山何处求秦童。祖龙鞭石杳无踪,征辽遗迹推唐宗。张骞无复乘槎功,采芝徒羡安期翁,俯仰今古谁复回,八荒吞吐归心胸。酒酣拔剑喷长虹, 光芒倒射鲛人宫。安得骑鲸直向烟波冲,倏忽已抵扶桑东。”
秦皇岛作为历史悠久的观海胜地,产生了大量的咏海诗篇(包括词和词余),到了近现代,由于北戴河海滨一直是对外开放的避暑地,许多名流雅士都来避暑休养,并留下不少优美诗文。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主席的一首《浪淘沙•北戴河》,更使秦皇岛,特别是北戴河海滨成为当今最为显赫的观海胜地: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观海胜地秦皇岛在历史上有很多有关海的胜景,清光绪年间的“临榆十四景”中,有关海的就有 “瑞莲捧日”、”海亭风静” 、“姜坟雁阵”、 “联峰海市”、 “海嘴风帆”与“秦岛渔歌”六景。有关“秦岛渔歌”的景致,临榆县志载:“立夏后棹舟捕鱼,海面上渔船逐队上下,随波出没。晚归渔歌互答,饶有佳趣,还有寺宇可供临眺”。当时当地诗人陆开泰诗云: “一湾柳色欲依人,深港维舟绕绿苹。碧浪光摇村火暗,渔郎调弄楚歌新。忽凭远笛随风送,更杂蛙声入梦频。拟向祖龙鞭石处, 醉眠烟艇下丝纶。” “秦岛渔歌”成为秦皇岛观海的一个历史景观,到秦皇岛港口建立乃至万吨巨轮进进出出, 闪烁的渔火被巨轮灯光所代替,清唱渔歌被巨轮笛声所取代,时代变了,景观也随之有了变化,但景观所勾起的人类对大自然的眷恋和欣赏却不会改变。今天当人们来到秦皇岛面对大海,也会发出种种感慨,用更多的诗文表达对大海的种种深切感受和全新认识。
作者简介:孙志升,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筹建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系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作有《澄海楼漫笔》、《直奉大战》等。
主播:平凡,本名康力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历史讲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碣石之声平台采编和主播,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