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古清真寺内的两块记事碑
郭应昭
淮安市区越河边,有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江古清真寺。该寺高耸的镶嵌着阿文“都阿宜”和楷书“古清真寺”的八字形门楼向南迎着流水静静的越河,寺院内左边是可容400人的双重礼拜大殿,北面是蝴蝶厅,一株树龄300年的古柏被一棵银翘盘绕而上……两块被罩上玻璃的记事碑镶嵌在大殿对面碑亭内的墙上。这两块碑的碑文是淮安伊斯兰教不可多得的史料。

淮安历史最久的礼拜寺
“禁谕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没有首题,根据碑文内容,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杨晓春将其称为“禁谕碑”。“禁谕碑”所刻文字为楷体,共15行,碑身一些地方由于用水泥糊接,几处文字不明(用□表示),但并不影响碑文整体意思。现将碑文选录如下:“奉特授江南淮安府清河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吴立。
盖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夫以袁浦礼拜寺,建自前明,迄于近岁,相沿既久,废坠堪虞。苟不于此修理而固守之,将至风雨飘摇,墙垣倾圯……现今士民,捐金乐助,寺宇重新,规模宏整。凡好修慕义者……奉诵经文,薰陶气质……然而图久远者不在壮□□□观而在□葺修之费。兹于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幸获同志多人,或倡首捐输,或共解囊……齿德兼优者经手掌管,每岁收取房租,修整寺宇,供给师长,所有余赀,并周穷困。□□□□之徒,因缘附会,驾言勤襄公事,实则涎补己囊。更有甚者,藉端启釁,窃生变置之谋,网利肥家,妄肆侵吞之□,种种恶习,殊可痛诛。是以呈明县尊吴老父台,赐印立碑,用申禁谕。倘有不遵□守,鸣公重惩,断不姑容……”
这块文字大致有五层意思:一是借用韩愈的《与于襄阳书》两句阐明立“禁谕碑”的意义——如果没有前辈的引荐,布衣才士即便满腹经纶也难出头;而如果没有后辈的传承宣扬,一个人即便功业鼎盛一时后世也会湮灭无闻;二是表述袁浦(清江浦)礼拜寺(清真寺)建于明代,已成危房,亟需修缮;三是褒扬捐钱修寺的回回信仰虔诚,品质高尚;四是强调所收到捐资以及寺产房租的合理用途;五是鞭笞不轨之徒损公肥私的丑恶行径,为防止贪污问题再次发生,故通过县衙撰文立碑明禁。由此可见清真寺的修建及管理中的一些曲曲直直、是是非非。
那么,能否就“禁谕碑”记述的“前明”来进一步考证清江古清真寺的修建时间呢?
明代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播最迅速最广泛的关键时期,伊斯兰教在运河区域的重点传播与南北漕运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上善于经商的穆斯林沿着运河城镇经商、定居。故在南京及运河沿线的北京、沧州、枣庄、济宁、台儿庄、德州、扬州等地修建了众多的清真寺。据了解,居住在清江浦的回回先人多来至山东、河南与安徽。

淮安之所以被称为运河之都,既在于漕运,又在于造船。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下令在清江浦创办清江船厂,以满足漕运对船舶的需求,共建有京卫、中都、直隶、卫河4个总厂,下设82处分厂。沿延运河20余里,每年能正常造船560艘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造船工匠云集清江浦,也将各种信仰、宗教带至清江浦,来此经商、造船的穆斯林故选择南朝东长街北靠通京大道的越河边建起了淮安第一座礼拜寺。寺东是回回聚居的东长街居住区。据上所述,可以认定清江古清真寺的修建时间应与清江浦开埠同步,至今不会少于600年,是淮安历史最久的清真寺。
募钱重修清真寺大殿
碑亭里第二块碑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清真寺大殿碑记》碑。碑文对重修清真寺大殿的原因、资金的筹集和修建情况等作了详尽的记述。
碑文大意是:袁浦清真寺(礼拜寺改称)建立多年,原来只是数间草屋。从乾隆以来,把草屋改造成砖瓦房,扩大小房子,添建新用房。增加了寺产。不过,应将过去为改、扩建袁浦清真寺做出贡献的人的功德都刻在碑上,以作永久纪念。没想到闹起了太平天国和捻军造反。咸丰十年,捻军突然攻陷清江浦,清江浦房屋被其焚烧,人民遭其蹂躏,袁浦清真寺也遭此劫难——“寺门倾圯,半为瓦砾之场;败宇颓垣,实乏修持之力”。掌教马焕文师着手募化修建寺宇资金,却不幸病故,重修工作便搁置了下来。幸亏有金陵的乡耆(德高望重的人)蒋恒清,乐善好施,毅然接手,约同陈安邦乡耆、王永贵师长、李惠亭师长一起多处募敛修寺资金。川陕、河南、山东、安徽、金陵等处善人信士纷纷捐钱,他们有的是在袁浦做官的外地人,有的是南来北往或在袁浦经营的生意人,有的是寄居袁浦多年的外籍住户……都慷慨凑钱购买材料。选好了日子,清真寺大殿等按原样施工。花了三个月时间,大殿和寺门均已落成。
碑文还对募钱情况分区域作了具体的记载,分别是河南、山东、金陵、云南、直隶、川陕、河下、里下河、宝应、高邮、邵伯、仙女庙、泰州、兴化、东台、如皋、沭阳、新字马步队、袁浦等十九个地方,共计捐钱玖百拾壹千陆百零玖文,除袁浦捐钱八十六千一百三十五文外,其余均为外地捐钱,其中川陕捐钱最多,为二百七十八千二百五十文。透过捐钱修寺一事,当年清江浦“南船北马”的繁盛景象及穆斯林内部的凝聚力可见一斑。
碑刻内容涉及到一串题名,南大杨晓春教授认为:“题名中的人物中有三人在光绪《清河县志》卷15《秩官三》有记载,分别是:闪凤来,同治八年始任淮扬镇标左营参将,河内人;刘佐廷,任淮扬镇标中营守备,滕县人;杨治安,任城守千总,清河县人……而闪凤来、刘佐廷则属“游宦而来”者之例吧!题名中的人物可以确定为回族,其中的闪姓尤是回族中的一个很有特色且比较著名的姓。”
清江浦穆斯林的骄傲
600年来,清江古清真寺凝聚回教信仰,教化回回心灵,弘扬立德行善,激励爱国爱教,推进民族团结,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故而清江浦穆斯林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引以为骄傲的高风亮节之人和感人肺腑之事。

左宝贵夫人陶二姐。左宝贵(1837—1894),清末著名抗倭英雄,字冠廷,回族,山东费县(现临沂市平邑县)人。1894年,左宝贵战死在平壤城北山顶,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战死的第一人。左宝贵牺牲后,清军将士冒着炮火,只觅得他的一件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清朝,费县、淮安、扬州等地穆斯林都为他修建了衣冠冢。陶二姐,回族,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从小寄养在河下开烧饼店梁家的内侄女,她嫁给年幼逃亡到河下的左宝贵为妻,成为其第一夫人。知道作为总兵的丈夫要开赴前线,陶二姐给丈夫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两句甚为感人:“对敌以勇,但学前朝霍去病;事国以忠,莫忘乡贤忠节公(关天培的谥号)。”丈夫牺牲后,清政府封赠陶二姐为“一品诰命夫人”。陶二姐晚年住在紧挨清江浦清真寺西边(一墙之隔)的左公馆。宣统二年,她曾在清真寺北围墙外捐办清江浦清真寺穆英小学,阿、汉文并授。陶二姐离开清江浦时,将她的红木家具床等赠送给清江浦清真寺,可惜失于“文革”中。陶二姐于1916年去世,享年83岁。
悬壶济世的马阆仙阿訇。马阆仙阿訇,清末清江浦人,他“经汉两通”,为人师表,声望很高,至今仍为清江浦穆斯林怀念。他除潜心宗教功修,清心看守,诵经礼拜,教化穆斯林外,还以岐黄之术治病救人,无论回汉。把脉开方,不取分文。遇有穷苦病人,还慷慨解囊,助其药资。

(在与毛主席的合影中,从主席右数第六人为长髯王世和)
长髯阿訇王世和。清江浦人,经名为穆罕穆德·优素夫(1893~1992),出身于经学世家,其祖父和父亲均为当地阿訇。他随老“尔令”马阆仙学经多年,由于勤奋好学,深得马阆仙喜爱,学成后,穿衣挂帐受聘于袁浦清真寺教长。1926年全家迁往上海,落脚草鞋湾清真寺,1942年主持浙江路清真寺教务。他热心助人,勤俭节约,深得教民爱戴。一次,通往上海穆斯林坟地的几处路口被日军封锁,留着胡须的王世和奋不顾身上前与日军交涉理论,终使亡人尽快得以入土为安。从这以后,为了对付日军岗哨纠缠,他索性留起了长胡须。解放后,他担任了黄浦区政协委员,曾代表上海伊斯兰协会到机场迎接过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苏加诺一下飞机,王世和热情地举手高颂“色拉目”,苏加诺闻之高兴地回了一句“色拉目”,苏加诺快步走近王世和,笑着用手亲切地抚摸了他的长胡须……引来各国记者抢拍镜头。
1956年,王世和参加上海市少数民族代表团赴京,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王世和上世纪七十年代回清江浦居住,九十年代初无(wu音的去声)常(当地回回的说法),安息于古淮河南岸的铁水牛墓地。

清江古清真寺现任阿訇沙德义(右一)朝拜圣地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