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刚过,期待着天凉好个秋的日子。然而气温似乎放不下任性的架子,除了偶尔来一场阵雨外,更多的是居高不降,释放着时日不多的疯狂。八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架子车的文章,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逝去的岁月仿佛放电影似的呈现在眼前。

提起架子车,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不会陌生,甚至有着各种各样的经历和故事。架子车又叫板车、土车、车架子、小拉车等,尽管各地的叫法不一样,其构造都是由木板和车帮再加上两个车轱辘、一条拉绳组成。几十年前农民拉粪拉土、拉秸秆拉粮食、拉农具拉化肥、拉老人小孩以及平整土地等全靠它,在拖拉机、农用车等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家庭运输和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架子车可以拉可以推,一次最多可以拉近千斤,在手拉肩扛人抬的年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每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听老人们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农村实行的是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生产队负责对社员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安排,平时敲钟上工、分配农活,冬天组织社员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分制是生产队实物分配和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
那时候我正在上初中,参与生产队干活的机会很少,但是暑假和秋季则是个例外,一有空闲便参加劳动,可以帮家里拿到一些工分。当时,生产队里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车、牛车,还有一部分架子车。

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什么化肥,农村最多的是家家户户用作物秸秆、杂草、牲畜粪、土等沤制的农家肥,有生产队统一排方验收,按方计分。每年犁地前将粪洒在地里,深耕土地时翻到地下肥田。
记得有一个秋天圆月之夜,我们8个小伙伴和大人按时来到了生产队的库房,队长陈大伯说:“今天天气不错,我们的任务是往东坡的斜尖地拉粪,我估算了一下时间,每辆架子车能够跑两趟,一个大人搭一个小孩,争取十点钟前收工。队里安排有烙饼、油条,大家加油干啊!”说罢,大人和小孩结成对子,大人们驾辕,小孩用肩绳拉车。和我结对的大人叫张宏森,年纪大概有40多岁,一个敦厚老实的农民,离我家只隔了几户,平常我叫他张大(dá)。
皎洁的月光如水似般倾洒在寂静的大地上,整个街道一览无余。我和张大来到了一处晾晒好的粪堆旁,绑好肩绳后,张大一边利索地用䦆头刨开粪堆装车,一边交代我扶好车子。张大正值壮年,有着一股使不完劲的样子,约莫20多分钟就装满了一车。看看附近的车子,正装的起劲,我们又等了差不多10分钟,其它的车子才陆续装满。
随着队长一声令下,架子车一辆接一辆出发了,咯吱咯吱的轱辘声不时引来一阵阵狗叫,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弓腰、屈腿、向前使劲是拉架子车的基本要领,对大人们来说早已经驾轻就熟。“咱们这一程有几个地方不好走,比如东寨门桥、化工厂拐角、斜尖地等几处漫长坡,单凭一辆车拉不上去,前有人拉后有人推才行,我看一次上两辆车比较好,人都集中一点,也不至于太累。”张大认真地说。

圆圆的月亮跟着我们从村子到村外,洒下一路银光。或许是前一阶段下雨的缘故,一条锃明发亮的土路出现在眼前,两侧的庄稼散发出成熟的芳香。张大哼着小曲,和着田野的虫叫声,驾驶着车子向着斜尖地的方向奔去。可能是第一趟的原因,拉粪比预想的顺利,没有用多长时间就到了东坡的斜尖地。东坡是一座海拔仅有300米的小山包,几乎具备了大山的各种要素,但是坡耕地面积大。白天马车、牛车、架子车上去的比较多,上坡拉农具拉粪,下山拉粮食、拉红薯秧子等等。
下山过程中,我们在大人的“哄骗”下唱起了主角,他们美滋滋地坐在车上,遇上稍微平缓的路小孩撒欢似地跑了起来,把大人们高兴得不得了。偶尔大人们也有很强的表现欲,在一个漫长坡,张大和几个大人玩了把飞车绝技,他们坐在架子车驾辕的一侧,吩咐小孩们蹲在车尾,单脚轻触地面,车子一溜烟地向坡下奔去,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直呼过瘾。
回到村子,我们简单进行了休整。大人们吸着纸烟或者卷的粗筒烟吞云吐雾,享受着卷烟带来的刺激,孩子们则聚拢在一块,拿着蚂蚱、瓢虫、蟋蟀等小动物分享捕捉的快乐。过了一阵子,我们重新装满车上路了。虽然还是同样的路程,同样的车载,但是第二趟情况明显不如第一次。一遇到架子车上坡,几个人推着、掀着,为了防止溜车,有时只好停下来用稍大的石头掩住车轱辘。几辆车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最后硬生生地把陡坡踩在了脚下,将粪送到了地里。
秋意袭人,夜凉如水。山坡上,蟋蟀在吱吱地鸣叫着,七星瓢虫发出的光在眼前晃动,树叶落下来轻柔地砸在身上。望着斜尖地一晚上多出的一小堆一小堆农家肥,我们擦拭了一把脸上的汗水,长出了一口气。
少年不知愁滋味。或许是最后一趟车的原因,或许是烙饼、油条的诱惑,我们返程的心情格外轻爽,车轱辘也好像加了油一溜风地跑起来。在那个经济落后、人们普遍为填不饱肚子发愁的年代,参加集体劳动能够吃上白馍、油条不啻于一种享受,更代表一种莫大的荣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心里想什么时候能够过上诗人陆游笔下描述的这种生活就知足了。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架子车作为农村曾经的大物件,在大集体时期和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进程中居功至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风光一时的架子车慢慢回归于平常,被后来的拖拉机、农用车所取代。如今,家乡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小院楼房比比皆是,电车轿车随处可见,平原山区树茂粮丰。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每一次经历都是一道风景。人生又如同一场考试,每次成绩都修正着前进的方向。当年架子车拉粪的经历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无疑给我的人生上了一堂必修课。这堂课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给了我勇毅前行的力量......
配音源自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作者简介:李志敏,宜阳县白杨镇人,记者,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宜阳县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作品以新闻、散文、诗歌为主,主要刊播于西部散文选刊、“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河南电视台、河南工人报、洛阳日报、洛阳广播电视台、小百花杂志等省市媒体以及河南省散文学会、今日头条、洛阳作家、建安风、宜阳文学等主流网络平台。

主播简介:白普霞,网名露珠,宜阳县实验三幼保育员,喜欢唱歌、舞蹈、朗诵。对于自己爱好的事会一直坚持下去。信奉的格言:活到老,学到老,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