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长篇纪实《仿佛发生在昨天的那点事…》中的一个片段。(上篇)
作者:陈干才
一九八二年二月,我在步兵112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部队移师贵州,参加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革命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四渡赤水》。在部队离川赴黔执行参拍任务的动员誓师大会上,团政委毛有富这样说:
“接过红军的枪 再踏长征路 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 坚决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参拍任务!”
一一参拍日子里的那些趣闻轶事
二月十六日上午,紧急集合号在部队营区回荡,各营、团直及团司、政、后机关迅速登车,按团司令部事先发布的预先号令,一百多台运输车组成的车队有序驶离营区,登上南渝(南充一一重庆)公路。
我生长在农村,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很小就酷爱电影,尤其是战争电影,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无论离家有多远都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有些影片虽然已看过很多遍,但还是要看。这次要去参加拍战争电影,和电影演员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内心充满着好奇、期待。

晚上,部队到达目的地: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我们政治处住进了土城区公所的一幢平房里。
第二天,拍摄所需的武器装备和服装发到部队,大部分是中正式步枪,有少量老式“波波沙”冲锋枪,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水达子)重机枪和二十响匣子枪。现在的人或许会认为这些都是“古董”级别,然而对当年的红军来说,已是“精良”级别的装备,手持老套筒和大刀梭标的红军战士比比皆是。每人有四套军装:红军服(瓦灰色土布制服和一顶八角帽,衣领上有布质红领章,帽子上有布质红五星);国军中央军军装(草黄色制服和德式钢盔);国军滇军军装(瓦灰色制服和法式钢盔);国军川军军装(浅黄色制服和大檐帽);国军黔军军装(黑色制服和大檐帽)。看来这次要“一兵多能,一兵多用”了,根据剧情,我们一会儿要当红军,一会儿又要当国军,哈哈!有意思!
导演组送来了两本电影剧本,一本是故事片《四渡赤水》原创剧本,另一本是故事片《四渡赤水》分镜头剧本。同一部影片怎么有两本剧本?我拿过剧本,认真琢磨起来。
哦!终于闹明白了。
第一本是原创作者的脚本,第二本是导演组依据原创作者设定的内容及意念指向,将所有剧情逐一量化细化成每一个“镜头”,并将每一个镜头的摄制地点、内容、参加人员、所需装备器材、目标要求、注意事项和各环节、各部位责任人等事宜用文字表述得滴水不漏,清清楚楚,是摄制本片预先设计的一个总体路线图,所以叫“分镜头剧本”,作为现场拍摄的依据。分镜头剧本比原创剧本的文字量要多好几倍,难怪导演组的人说,写分镜头剧本是一项繁重细致复杂的工作,关系到影片摄制的成败!
导演组,了不起!
本片剧情长达三个多小时,分上、下两集,共设定镜头(场景)一千一百多个,其中外景(野外)三百多个,特(超)大外景三十多个,内景(室内)八百多个,任务艰巨啊!

本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明星导演蔡继谓执总导,主要演员有古月(饰毛泽东)、唐国强(饰红军“瑞金团”政委卢青松)、宝珣(饰红军“瑞金团”通信员)、刘江(饰国军黔军司令),还有很多演员因时间久远想不起了。
赤水河宽约二百米,河水清澈见底。土城镇位于赤水河东岸,西岸山峦叠翠,植背茂密,远处,被云雾环绕的山峰依稀可见,大山那边是大片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
土城镇城镇常住居民约三千人,镇上街面很窄,大部分路面用条石铺砌,房屋大多为木质两层,带有明、清时期的建筑格调。听说土城镇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土城山川秀丽,气候温和,民风淳朴,物产丰富,这里的人肤色白晳,用我们安徽老家的话说就是“水色好”,特别是那些细妹子,个个都长得水灵灵的,这或许是常年饮用赤水河水的缘故吧?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这里算是一块风水宝地。

距土城镇南约一公里的赤水河河面上,八一电影制片厂勤务处用从老乡那里租来的四十多条木船(每条船每天租金为十元)架设浮桥,他们将木船顺水流排开至对岸,用绳索固定,船与船之间用厚本板连接,仅用了两天时间,一座长二百米,宽五米的浮桥建成。
师工兵营在河两岸滩头和浮桥两侧的水中布设了三百多个“炸点”,拍摄时引爆,模拟敌炮火和敌机轰炸的场景效果。
师通信营在围绕拍摄现场方圆两公里的区域架设了十多个高音喇叭。
准备工作就绪,大戏就要开演啰!
翌日上午九时,拍摄现场。
赤水河两岸的高处,摄影师们已安装好摄影机,等待总导演的“开拍”命令。安装好摄影机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要从多方位、多视角将这特大的战斗场景推上银幕。

我拿着“海鸥”照机,占据一个便于观察的位置,我要尽可能多拍些剧照,回南充部队驻地后做宣传栏,这是宣传干事该做的工作。
情况背景: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后,遭到国军川军部队的顽强扺抗和反击,伤亡惨重,敌人大批援兵将至,红军主力被压缩在土城这一弹丸之地,形势危急。中央决定:放弃北渡长江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战略,红军“瑞金团”在土城外围占据有利地形,不惜一切代价,阻击从东、北两个方向合拢过来的川军,掩护红军主力从土城渡过赤水,摆脱川军纠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黔西南地区进军。

“预备一一开始!”蔡导通过高音喇叭,下达了开拍命令。
十几个发烟罐打开,现场烟云弥漫。
三架“敌机”(38师高炮营的航模靶机)飞临上空,扫射、轰炸。
道具处起爆,“轰!轰!轰!”两岸滩头和浮桥两侧河里的几百个炸点爆炸,爆炸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两岸滩头和浮桥上的“红军”大部队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跑步快速通过浮桥。
一幕宏大的战斗场景展现在眼前。
东岸一处高地上,毛主席(古月饰)焦急地注视着空中的“敌机”,操着地道的湖南腔大声命令:“组织对空射击,掩护部队过河!”
“红军”们端起捷克式轻机枪,集中火力朝空中一阵“突突”,一架“敌机”拖着黑烟,栽进大山深处…

镜头拉近切向浮桥。浮桥上,人员、火炮、马匹争道,拥挤不堪,一门山炮停在路中央,堵塞了通道,一名“红军干部”和几名战士要推炮下河,一名炮兵身体趴在山炮上,大声喊道:“不能推不能推,这是革命的炮!”
“革命的炮不能挡革命的路,推下去!”毛主席出现在人群中。
“主席来了!主席来了!”有人大声说。
“一二三!一二三!…”大家一起用力推炮,“噗咚!”一声,山炮落入河中,炮兵们表情沮丧、无奈。
“不好!惊马了!惊马了!”有人大声喊叫。浮桥上,一匹大黑马突然一声长嘶,挣脱缰绳,前蹄高高扬起,见人就踢,后蹄蹬断桥板跌入河中,浮桥剧烈晃动,木船移位,桥板断裂。在场的团副参谋长安祥胜大喊:“危险!大家快闪开!”已经来不及了,七八名战士落入河中,所幸未造成伤亡。
“停一一!部队带回!勤务处维修浮桥,道具处打捞火炮,两天后继续拍摄!”蔡导下达命令。
出师不利,首战败北。那门被推入河中的道具炮,道具处花了二百元请来十名老乡,折腾了三个小时才捞起。搞笑的是,那匹跌入河中的大黑马往河下游方向游了一百米后登上西岸,温顺地站立在河边,不停的朝部队离开的方向“咹…咹咹…”叫唤,仿佛在说:我错了,不该耍小性子,你们带我回家!
这个在影片中只有十几秒时间的场景,总共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拍摄了三次才完成,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土城拍电影”的消息不径而走,十里八乡的小哥哥细妹子们从来没见这种场面。前几天看热闹的人不多,大多是上年纪的老爷爷老太太,后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乡都有,拍摄现场人山人海,有些老乡索性跑到参拍部队中间,想让摄影机把他们也拍上,蔡导犯愁了,连忙组织部队去疏散群众。一位姑娘告诉我,她家离土城有十几里路,听人说土城来了很多解放军拍电影,很好奇,想来看热闹,可村上的老人们说:莫慌!让上了年纪的人先去,看看那些当兵的抢不抢细妹子?不抢细妹子你们再去。
唉!解放都三十多年了,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我沉默了……。
我们的住处离演员们的住处很近,刚开始遇上他们时只是礼节性的打个招呼,时间一长也就随便了,我们政治处的几位干事经常去他们那里串门。

影片中饰毛泽东的古月是北京人,刚开始他模仿的毛泽东的湖南方言有点走调,导演不满意,于是他一有空就打开留声机,一字一句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模仿毛泽东那浑厚的湘音语调,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休息日,我们政治处的几位干事来到刘江的住处。刘江是八一电影厂的资深演员,当时五十九岁,曾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银幕形象,是反派人物的“专业户”。
刘老很热情,为我们拿烟倒水,还拿出从北京带来的点心招待我们。刘老很健谈,特别喜欢了解基层部队的情况,他知道我们部队一九七九年参加过对越作战,饶有兴趣的问这问那,和我们摆起了“龙门阵”:“部队的战斗情绪高不高?”“打仗时怕不怕?”“有没有当逃兵的?”“战场上部队的伙食怎么样?能不能吃上米饭?”“抓到俘虏怎么处理?”“怎样对待老百姓?”等等等等。

“刘老师是位老戏骨,能不能给我们来几段?”有人提议。
“好啊!”刘江缓缓站起身,面带笑容(皮笑肉不笑),伸出大姆指:“山田队长…高!高!实在是高!(《地道战》中皇协军司令汤炳根)。突然他猛一转身,瞪大双眼,咬牙切齿,满面凶光,伸手往门外一指:“是冬子妈!烧死她!烧死她!”(《闪闪的红星》中的胡汉三)。
“好!好!”大家热烈鼓掌!
我站起来为刘老点燃一根烟:“刘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现在好似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而那胡汉三却象一个凶神恶煞的恶魔,您与他简直判若两人,这是为什么?”
“这个嘛,很简单,那时候我是胡汉三,可现在我是刘江啊!哈哈哈……!”
土城青杠坡拍摄现场。
“红军瑞金团”与“川军”遭遇,一场惨烈的“白刃战”开打。
一个身高马大的“川军”端着刺刀朝“红军通信员”(宝珣饰)猛刺,“红军通信员”被逼得一步步后退,一腿踏空摔倒在水塘里。“川军”上前一阵猛扎,“红军通信员”滚身躲过。“川军”枪刺脱手,纵身压在“红军通信员”身上,双手卡住“红军通信员”的脖子,往下猛压……,一名“红军”冲上来,提起手中的手榴弹,照“川军”脑门砸下,“川军”倒地……。
此时的宝珣,全身湿透,象一个泥人,头上、脸上、身上到处都是污泥,他伸手抹去脸上的污泥,吐出口中的污水。
“演员这行当不容易,太辛苦了!”我思忖着。
“刚才二位真入戏,如果不知道是拍电影,准以为你们是真干呢?”我上前打招呼。
“你是哪个单位的?”宝珣问。
“一一二团政治处的,和你们住的不远,欢迎有空到我们那儿指导工作。”我说。
“你好!我叫宝珣,有空一定去你们那里拜访。”
“我在很多部电影里见过你,大家都说你是才子,帅哥!”我说。
“哪里哪里,我是电影界的一名新兵,今后的路还长着呢?”宝珣很谦虚。
我们挥手告别。

宝珣,一九七六年入伍,正连职,他为人正直,聪明能干,事业心强,待人友善,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题材的影片《花枝俏》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勇顽强,勇于献身,爱憎分明,个性独特的年轻战士黄永亮,成为一代年轻人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