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小学五年级时,也就是一九六九年的冬天,我们村里来了八个大学生,六男二女,来自中山大学。听说是来农村锻炼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都安排到贫下中农家里,我父亲是村干部,安排来我家的是一位男大学生,名字叫谭健彬,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生得眉清目秀,皮肤白净,文质彬彬,说话面带笑容,右脸上有一个浅浅的酒窝,十分和蔼可亲。全家人都叫他“谭同志”。“同志”是那个年代的用词,凡是驻村的干部、工作人员,都是这样称呼的。
谭同志称我父亲为“富叔”、称我母亲为“富婶”,因为父亲的名字有个富字,他说这样称呼比较亲切,像亲人,他把我和弟妹几个当作自己的弟妹,见了就叫名字。
谭同志的到来,给我们家添加了欢乐,增添了色彩,如同飞进了金凤凰,满屋生辉。这是何等自豪的事,当时在我们村,还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我父亲对谭同志十分尊敬,我这小学生更是敬佩和羡慕。
谭同志是干活的好把手,除了去队里劳动外,回到家里,担水劈柴做饭炒菜打扫卫生,各种家务活都会做,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他告诉我们:他是个农民的儿子,家住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附近的村庄,从小就学会做家务,照顾弟妹。父母含辛茹苦供他读书,就希望他有出息,成为国家栋梁,光宗耀祖。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山大学,读数学系。
谭同志非常关心我的学习状况,每次放学做作业时,他都看我的作业,指出错别字和病句,并纠正。我有不懂的语文和数学题,就向他请教,他就会耐心地辅导我,直到学懂为止。他教我学习的样子比我们班主任还认真,相处久了,我就把他当作亲哥哥,他也待我像小妹妹一样。他特别关注我的作文,常在我父母面前夸我的作文写得好,文笔流畅,字体娟秀,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有这种写作能力不错,并鼓励我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我父母听了很高兴,做父母的那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我当时想:谭同志的话跟我班主任老师说的话是多么相似,我的老师也是这样对我说的。我心里默默加劲: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负大家期望。
那时的人常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知识广博,才华出众。大学生谭同志的才华,确实令我们敬佩!
记得那时我家有两顶竹帽,是父母去做农活时戴的,用来遮阳挡雨,竹帽面上打过光油,平滑耐用,半新半旧。有一天,谭同志心血来潮,或许是久没舞文弄墨了,或许是想挥毫写文抒发情怀吧。他问我父亲可有墨汁和毛笔。我父亲说:“有,要写字吗?”
谭同志将挂在墙上的竹帽取下,说要在竹帽上写几个字。我们全家人都觉得奇怪,从来没人在竹帽上写过字的。只见谭同志拧开墨汁瓶盖,拿起毛笔在墨瓶里饱蘸墨汁,起笔在竹帽上,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喜看稻菽千重浪”。我们一看:这是毛主席的诗词句,跟毛主席字体非常相似,气势磅礴,龙飞凤舞。然后又在另一件竹帽上写上:“无限风光在险峰”。那毛体字仿得真像,出神入化,我们为他的才华赞美!鼓掌!
竹帽上写上的诗句,是一件新鲜的事,一下子在小山村里传开,乡亲们看到我父母亲戴在头上有字的竹帽,都说好看,有创意有新意,都夸谭同志的字写得漂亮,令平凡的竹帽增添了色彩,带来文化气息。一时间,村里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都拿着竹帽来我家,求谭同志赐字,谭同志总是乐呵呵地满足大家要求,在年轻人的竹帽写上“风华正茂”和“中华儿女多奇志”。在中年人的竹帽写上“六亿神州尽舜尧”或是“敢教日月换新天”。谭同志利用休息时间为村民服务,村民欢笑而来,满意而归,满足了各人的要求,受到村民的称赞。也让村民大开眼界,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
谭同志不但毛笔字写得好,他的钢笔字体更是一流,字体清新脱俗,端庄大气,整整齐齐,神韵十足,跟刻出来的一样,令人赏心悦目,人见人赞。
谭同志在我家半年时间,从来没有摆过大学生的架子,亲密融入到我们的家庭中,胜似亲人,帮助家里做了很多家务,减轻了我父母的工作负担。他是我人生中遇到的特别老师,全心全意地辅导我读书学习,教会了我很多知识,让我懂得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在他的教导下,我学习成绩进步很大,特别是文科,尤为突出。
一九七〇年五月份,谭同志和他的大学同学接到通知:要回学校了。当谭同志将回校的消息告诉我们家人时,都替他高兴,更有依依不舍。临走的前一天,我父亲去集上买了一斤猪肉,炒上自家种的几个青菜,算是为谭同志送别,父母亲嘱咐他有时间就回来看我们。我年纪虽小,也懂得别离滋味,心里酸酸的,泪水在眼里打转。
送别的那天早上,谭同志拿出一本新的笔记本和一支黑色的钢笔送给我,说是留个纪念。他对我说:“这支钢笔伴随我读了四年大学,现将它送给你,希望你好好读书,将来能考上大学。”
我双手接过礼物,深深地感谢谭同志的教导之恩。我万分感激地说:“谢谢您!健彬哥哥!”
望着谭同志远去的背影,我哭了,哭得很伤心,是难舍的情谊。
我翻开谭同志送给我的笔记本,熟悉又漂亮的字体映入眼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谭健彬赠。
看着谭同志激励人心的话语,捧着谭同志送的礼物,我激动万分,我以少先队员的名义向谭同志保证:我一定不负期望,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刻苦学习的决心,用您那支钢笔,完成各科作业,写出优秀作文,做个“三好学生”。
谭同志回到学校后,没多久就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说的都是亲切温馨的问候语和鼓励我好好读书的话。后来写了几封信,说是要毕业分配工作了。以后就再也没接到他的来信,可能是工作忙吧。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曾经的记忆,永远留在我心中。有时还会幻想在某个地方能相遇。
一九八九年的国庆假期,我到西樵山游览,西樵山是谭健彬同志的家乡,我站在高高的西樵山上,眺望着山脚周围的村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我对着山下的村庄高声呼喊:谭健彬同志!您的家在哪个方向?您现在又在何方?……
作者简介:宋桂娣,女,广东省开平市人,发表过散文、诗歌等作品。《作家故事》副主编,《作家故事》第一届及第二届专栏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