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全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方兴未艾。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军区决定创办《育才报》,并派人进京邀请开国中将、原总政主任余秋里题写报名。然后,由梁玉飞处长带领我,并从部队抽调雷德虎一同创刊开始编纂工作。
三年多时间,我们倾注全部热情与智慧,拿出所有本领与精力,突出指导性、服务性、可读性,一心一意办好这张小报,全力以赴自办发行,3个人把一张小报办成在全军产生影响,与广州军区和成都军区小报齐名的前“三甲”,办成基层官兵的良师益友。
为此,军区新华分社记者安晓平撰写专稿,总结办好这张报纸的秘诀是重用人才,“两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编辑发挥了顶梁柱作用:一个似利剑出鞘,一个如猛虎下山。”是啊,这是对几年间我们工作特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有志者,事竟成。勇于追梦,才能美梦成真,愿景成花。工作中我们始终保持勇于进取的精神,坚持良好的作风,不干则已,干则干脆利落,以利剑出鞘的姿态完美出击,闪光发亮,优质高效完成任务,留下一道道漂亮的轨迹。
1989年,轰轰烈烈的两用人才培养工作告一段落,《育才报》完成使命,报纸停刊,我们回到报社,继续参与由朱德总司令题写报名的《人民军队》的编采工作。本人先后担任要闻、军事、政工、后勤等多个专版专栏编辑任务,在中二楼的每个编辑办公室之间来回交流,犹如一块优质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放在哪里都是组织放心的一块金砖,都是确保一方安全的锣丝钉。

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黄金历史阶段,各行各业一日千里,军队建设如火如荼。处在改革潮头的军区机关风起云涌,一派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随着编制体制的变化,随着上下交流的广泛开展,机关首长和各个部门人员工作调动越来越频繁,楼上楼下来的来走的走,有的来了又走走了再来,上上下下之间是工作性质的变化,进进出出之时是身份地位的提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各级领导你方唱罢我登场,职务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显赫。在东教场工作生活,三年五载不算短,十年八年已是长。
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一时间机关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火热场面。身边战友同事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七八年间,小小一个单位就有整整“一打”人员上调进京,到全军大单位履职报到,更有能人孔雀东南飞,入职沿海开放城市,开启火热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面对此情此景,本人始终置身事外,从不想入非非,也不主动出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自小有着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或许算个半吊子文人,却有着整个文人的迂腐和固执,不苟言笑,不爱扎堆,不会拉帮结派,不爱打听小道消息,不屑于攀援附势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对跑官要官提职晋级这些事情一窍不通,在琢磨人情世故方面始终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一心只读圣贤书,一门心思咬文嚼字“爬格子”,履职尽责当好本版责任编辑,全心全意耕种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责任田。
机缘聚会,期间北京方向上级机关领导举荐,鼓励本人去首都,到全军大单位去发展。正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面对总部机关更高的要求,想到工作变动中的不确定性,个性中的缺点弱项占据了上风。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等待观望,消极应付,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几次机会错过,日子就如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安稳,人生就像扎了根一样,在东教场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看花开花谢,陪日升日落,年复一年地过着每一天。
总部机关当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地方必然能为青年才俊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多年后,从本单位飞出去的金孔雀全都变作“金凤凰”,当将军、任总编、评主任,个个表现不俗,令我心生羡慕却从不忌妒,真诚祝福但从不暗黑。
命里有终须有,命里没有不强求,时至今日我从不后悔。成绩是奋斗出来的,岗位是苦干出来的,别人的岗位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成功者的硕果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人生道路千千万万,世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条人生道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人生可以重来,我还会选择曾经走过的道路,还会重复原样的人生。(图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