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语 海 拾 珠 (四 则)
文图/梁成芳
古今中外,许多语言大师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但我们看到的都已经是经过他们吸收、消化、制作以后的“成品”,而见不到原来的“毛坯”。为了更好地学习群众语言,(尤其来自民间百姓口头上打炼的语言)我浅略地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得之见,抛砖引玉。
1.
一大早,我在柳巷外面许许多多的小饮食摊中穿行。一位穿苹果红上衣的妇人迎面喊道:“大哥,你家是吃碗黑米粥,还是来碗永济饺子或一张杂粮煎饼?”说着,还真操起了勺子。
我停下来,要了一碗饺子,边吃边咀嚼着她的“商业语言”。从语法上看,这是一个选择复句,普通极了,然而却很有特色。好像是顾客已经拿定主意要吃她的东西,只是一时拿不准该吃什么。看来,她深谙商业心理学,精心设计自己的商业语言。从这极普通的一句话,我们便不得不佩服她的精确能干。如果仔细比一下,“喂,你吃不吃点什么?”显得生硬。“喂,吃一点吧!”显得平淡。一味夸自己的货色好,则显得平庸。
如果我们要写一个营业员或个体户主,为了刻画好他们的性格,是应该很好地熟悉、研究一下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商业语言”的。
2.
前些年,回老家,经过一个村庄,村庄的后山上,原本有几棵稀稀拉拉不大的松树。但植树好多年了,反而成了秃山。我也耳闻这几年的“植树”情况,却不得不惊异于一位过路老大爷的“总结”:“一个书记一个法,一个栽来一个挖!”对了,上一任书记植松树;下一任书记挖松换桑;再任书记上台又挖桑栽枣;……三番五次换书记,五次三番换树苗。
老大爷的两句话说得多好。一连用了四个“一个”,使语句产生一种流畅的语气;再用“栽”与“挖”作鲜明对照,活画出这些年“长官意志”作祟的动荡情景。更重要的是,语言含而不露,既机智又风趣;同时,语言中流露的痛惜,表明了应该是主人翁而无可奈何的怅惘和愤懑。
3.
这也是一种讽刺。村、镇干部要村民把用“三农补贴”款买来的化肥集中施放在靠近村口公路的大田里,而不管冲田和塝田了。说是县上“农村振兴局”来检查。有的村民不通。提出异议。这时,一个村民出来“做工作”说,“这有什么不通的,有粉不擦脸,去擦屁股?!”
这是一句反语;但又不是一般的反语。因为,粉是擦脸而不是擦屁股的。问题是,化肥不是装门面的粉!我们要的不是装门面、哄领导的形式主义,而是要粮食高产、饱肚皮的现实主义!“这有什么不通的!”明明是大多数村民强烈的想不通嘛!这种对形式主义的抨击出自一个农民之口,多么通俗、多么形象、多么有力,真是快人快语。
4.
一次家访途中,在一个鱼塘边遇上一位向塘里抛撒畜粪的人。攀谈中,知道鱼塘承包和放养情况。末了,他说:“唉!你晓得变不变!从前的官印是方的,现在的大印是圆的。方的难变,圆的才变得快呢!” 听了这话,你猜猜看,说这话的人该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把实际情况告诉你,你来对照对照吧。对了,他年近古稀,不然,怎晓得官印是方是圆呢。他年纪大了,却进入了新时代,对许多不容易理解的事,他都有自己的理解,尽管在想法说法上有些幼稚、荒唐。但这些并不妨碍他立足现实。说到放养情况,他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淌着喜悦;可他也有顾虑,怎么能没有呢?他的曲折经历在心灵上刻上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我向他解释,安慰他;他一边抽烟一边点头,一边却说出上面这句话来。
2022.8.28, 晋中•山西大学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