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与海婴的故事
作者:王宇鹏(陕西商州)
一九O九年,鲁迅先生从日本仙台回到浙兴绍兴教书。一天晚上,他参加了一个沙龙书会,夜深了,他才急着往回赶。路上几乎没有了行人。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路边树影黑魆魆的,偶尔传来猫头鹰凄厉的叫声。先生一向硬挺的发梢挺得更硬更直了。他屏住了呼吸,静了静神,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他燃上一支烟,决定抄近路回家。那条小路经过一片乱坟岗。烈士秋×女士(1907年)被杀害后掩埋在那里。先生快步走过乱坟岗,他思绪万千,随口吟哦自己先前的一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先生音调铿锵深沉,他血脉贲张,目光如炬。先生吟咏完毕,深深地向烈士秋×女士墓碑的方向鞠了一躬。
倏然,在不远处的暗影里,素白物影忽明忽暗,影影绰绰,扑朔迷离,蓝荧荧的磷火隐没飘移,不时传来猫头鹰“呜----呜呜---”凄厉的叫声。先生停住脚步,略微一怔:“前面莫非是……?!”

鲁迅先生迟疑之后加重了脚步。实证主义促使他冷笑一声:“捉鬼!” 先生在仙台跟藤野先生学过生理解剖学,他确信自己今夜必定要做一回钟馗。先生踩着昏暗的月影,沉着地向“鬼”的方向走去。先生到了暗影前,竟然看到一团裹着素衣的肉坨匍匐在坟前,旁边扔着一柄长镐。先生明白了。他随即扬起一脚,穿着的皮鞋狠狠地踢在那“鬼”的屁股上。那贼“哎哟——妈——”长叫一声,鬼鬼祟祟地瘸着腿跑了。
多年以后先生将这个故事告诉了儿子海婴,先生对小海婴说:“鬼也是怕人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先生希望儿子海婴将来成为一个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的人,做一个“敢爱、敢恨、敢骂、敢斗”的人。
鲁迅先生去世那年,小海婴才八岁。海婴表面如海一样沉静,但他经常躲在没人的地方一个人悄悄流眼泪。海婴内心创痛和精神波澜只有母亲许广平能够理解。父亲去世,人山人海的送灵队伍里,“民族魂”那三个大字在海婴心里扎下了根。小海婴问母亲许广平:“‘民族魂’是啥?”母亲许广平哽噎不语,她沉默良久,才用手温柔地抚摸着海婴的小脑袋说:“婴儿要争气,要像您父一样做一名战士!”自此以后,小海婴更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他喜欢沉溺在自己一个人的小世界里。小小的他喜欢独自在房间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拆卸成一堆散乱的零件,他又能重新摆弄安装好。他有这个天赋。
十岁的小海婴经常一个人流着泪翻弄父亲和母亲的照片,可是,父亲一个人的照片太少,也太旧了:父亲的表情总是硬梆梆的,眼光也是那么严肃严厉。海婴决定自己要拿起照相机拍摄,他要纪录生活里的一切美好,他要留下美好的影像给人以怀念。

海婴自小学到中学,他都不愿意人们提及“周海婴”这个名字。因为他不想成为人们眼中的周海婴。在众人眼中,周海婴应该文章写得很好,周海婴应该有像鲁迅那样的铮铮铁骨和犀利的锋芒。可是,周海婴不是人们心目中鲁迅的儿子,海婴孤僻敏感,明亮忧郁的眼神像是逃避什么,又像是要追寻什么。
可是,人们的眼光对周海婴来说是非常不公平,海婴也要有自己的世界,他有他的欢乐和向往。他更不想让人指指点点地说:这就是周海婴,鲁迅----周树人的儿子!
海婴在逃避什么呢?他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光环里,他不喜欢人们用鲁迅的套板窒息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海婴。海婴要像父亲说的那样:做大海的儿子!海婴要自由呼吸!海婴并不是不爱文学,海婴更不是不尊重父亲,只是海婴应有自己的的路,海婴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海婴要做心中的自己----远离是非纠缠,心清如水,做一个干干净净,自由快乐的人。
海婴长大了。他用眼睛冷静地观察着社会,他要发现社会生活的本真美好,他要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九五二年,海婴自己选择北京大学无线电专业。周海婴要像父亲一样的坚韧、刚毅勇于担当,他要努力学习,用一身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
周海婴常常在洗完相片的影室里,拉了灯,默守着自我独立世界的宁静。他常常长时间端祥着相框里父亲伟岸的身躯:父亲留着八字须,眼神中透露着严峻、忧郁和不可抗拒的力量。海婴总是不敢直视这一双能洞视人间的眼睛。此时,海婴眼里噙满泪水,他常常思索:海婴背叛了父亲了吗?他回忆起父亲为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战斗的一生;想着父亲对年轻文友们和善的教诲和真情的扶持帮助;他想念父亲与母亲许广平的平淡恩爱温馨的生活细节。
父亲和母亲是多么地深爱着海婴呀!父亲硬茬茬的胡子扎疼他的脸蛋,海婴哭闹,父亲却慈祥地看着母亲哈哈大笑……父亲的身影总是在他眼前浮现,他牢记父亲的遗嘱:忘记我,好好生活!海婴怎么会忘记,又怎么能忘记呢?他时常在暗影室里,一幅幅和父母在一起的画面经常在他脑海里浮现。海婴泪眼婆娑,他暗自啜泣。哭够了,他擦干眼泪,又默念一遍父亲的话:“忘记我,好好生活!”可是他怎么敢忘记呢?

母亲许广平去世,遵照母亲遗愿,海婴将母亲骨灰撒入大海。父母的胸怀像大海一样辽阔。世上没有人比自己更爱父亲母亲。为了纪念父亲母亲的爱恋,铭记那一段滚烫的家庭记忆,海婴在一九八五年将父亲交给他的手稿《两地书》整理出版。这也许是他对父亲母亲最好的纪念。
海婴气质儒雅沉静,他在静默中长大。他的压抑,他的孤独,他的心灵创痛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学习摄影和无线电技术是因为他并不希望自己活在像父亲一样的风雨如磐的世界里,他也不想过多介入到父亲的文学世界里,因为他不想被父亲的光环所笼罩,他更不愿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但是宿命还是躲不过去,没有人比六十多岁的海婴更了解父亲鲁迅先生:鲁迅用五十五载的足迹丈量华夏五千年苦难的历程;父亲在风雨如磐的世界里倾尽一生心血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父亲鲁迅先生真的无愧于“民族魂”的称号。

海婴要像父亲一样笃信真理,他要顶着如磐的压力再拼二十年。二十多年里,他背着骂名,忍受屈辱,受尽煎熬,旷日持久地给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打官司,他不愿看到父亲伟大的形象被商业化、庸俗化甚至污名化,他要让“民族魂”的旗帜不受玷染,他要让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海婴要终其一生做像父亲一样的战士。为了维护父亲的名誉权、著作权和肖像权,维护逝去的父亲尊严,海婴豁出命去也要做一桩最伟大的事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不良商家侵权牟利的行为日渐猖狂,他们一边在消费着伟人的文化遗产,一边在指责谩骂伟人的后代。社会上有人说“鲁迅的后人都爱钱”,有人劝周海婴“爱惜父亲的声誉和影响”,甚至有人骂海婴是“鲁迅的不孝子”,但是周海婴在捍卫父亲和自己的尊严面前他没有低头,他更没有退缩,他要用实际行动践行父亲的教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二十多年漫漫维权之路,社会上那些不绝于耳的辱骂、讽刺和中伤都没有动摇海婴艰难的维权之路。
周海婴爱钱吗?建国之初,他和母亲许广平将鲁迅的手稿无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

一九五九年,他和母亲要求不再计算父亲的稿酬,建议将30万元稿酬设置为“鲁迅基金”。周海婴说:父亲留下的遗产,哪怕是一分一厘都要守护好、使用好,这是他作为鲁迅儿子的唯一的尊严,他会像父亲一样内心无愧,光明磊落。他也要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
周海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努力得到国家司法支持,鲁迅先生作为我国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为我国创造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受到人民的尊重。不良商家将其姓名用作商标,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那些有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人们一起努力与各种“去鲁迅化”的逆流做斗争;人们呼吁鲁迅先生文章要重新走进中小学教材;主流媒体向全社会呼吁将鲁迅思想,鲁迅文化,鲁迅精神传承好,发扬好;相关的国家文物、旅游部门也做好对鲁迅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
二零一一年四月七日,海婴-----大海的儿子,他灵魂还是皈依了父亲。





王宇鹏,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陕西商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陕西散文学会会员,商洛作协、评协、诗协会员,《九天文学》“作家在线”《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2021年10月诗歌《错位》获“鲁迅文学创新银奖”,2021年12月散文《故乡的童话》获《当代文学家》“瑞冬杯金奖”,2022年7月诗歌《生命》获当代文学家“星夏杯”一等奖。有50余万字的作品在各级各类纸刊媒体发表,代表作有《稻湾记忆》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