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 生 教 科 书
——评王蒙的散文集《话中有画》
王业松
《话中有画》全书200页5个单元共40篇散文,其中有随笔、感想和对铁凝等人的书评。《话中有画》基本上属于口袋书,可以装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阅读。因此作者把此书叫作“小书”。但是小书讲的都是大道理,短文写的都具深远意义。而且读起来感到亲切,如同聆听长者拉家常,如同聆听布道者谈天说地,又如恩师诲人。
作者写作的目的在教人。
作者在《我的一生经验与惭愧》的插图注解说:“我为了我们的祖国、社会、生活更美好而写作”。此时,让人自然想到著名词作家乔羽的话:“我找到了一个自己的爱国的方式,为我爱着的祖国写歌”。乔羽还说:“为人民说话,为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说话,是作家神圣的职责”。两位作家所处时代相同,他们都在为所处的时代发声。

作者在书中教人怎样处世。在《我的处世哲学》中引导人们说,事物都是复杂的,“不要相信简单化”,“不要相信极端主义与独断论”,“不要被大话吓到”。提醒人民,“戴上桂冠的也可以是狗屎”。作者提倡要理解别人,“对于有毛病的人不必嫉恶如仇”、即使利己也不是罪,但不能害人。
作者教人怎么做人,怎么生活。作者提倡乐生,要有多种多样的兴趣与快乐。要求每人要做好自己的事,这样国家才能发展。要与人为善,正大光明,胸怀宽阔。
作者教人怎么求知,怎么学习。作者说他好读书看报,“喜思索,常对比,愿探讨,不苟同,不苟异”。作者说:“学习的方法是书本与实践的结合”,“学与用结合,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爱学习,还得爱琢磨”,只有琢磨才能进入化境。作者说,“学习中的最大快乐就是从阅读中发现了生活实践的妙谛,闻到了生活实践的气息”,“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发,有所长进”。“最好的学习是把读书与生活联系起来”。此时让人想到杨绛的两句话:“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作者在书中说:读书为了明理。“把生活当作一部大书读,把一本本书当作生活的向导和参考”,“书有尽事有尽而思无穷用无穷”。
作者在教人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时说:“任何正常人只要肯集中时间精力做好一两件事,都能显现出过人的才智,都可能扣响天才的大门”。
作者提倡人们多几个爱好。作者本人有多方面的爱好,一直喜欢体育锻炼,更爱游泳。作者说,“生活是奇异和有趣的”,因此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生活。人应有不止一方面的专长,应当丰富自己生活。他说,在职时只会“开会传达文件,别的什么都不会干的人,退下来后真是空虚寂寞难以排遣”。
作者鼓励人们奉献有为。
作者在《人生即燃烧》一文中,告诉人们,生命之短暂,生命之宝贵,生命之不可再得,所以,不应“虚度这样的生命”,否则,就是愚蠢,就是罪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应该充分燃烧自己,充分发了热发了光,“一个人就是一个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能量应该发挥出来,燃烧生命愈充分愈好”。作者说,只要你尽力了,即使没有成功,你也是“败亦犹荣耀”,你“流出的眼泪也是滚烫的与有力量的”,你也值得作家把你的故事写下来。但是如果你“没有尽力,蹉跎而过,那可真是欲哭无泪了”。
《话中有画》哲理性很强。单从文章的题目即可看出哲理,如《太想赢的时候反而会输》和《最好的人际关系是“忘却”》。

作者治学严谨。作者在书中谈到小说,谈到喜剧,谈到美的哲学,可以看出作者学识渊博。从《论<道德经>的审美意义》、评李商隐的诗《锦瑟》、评曹禺的《雷雨》、评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评迟子建的小说和陈染的小说都可看出作者治学严谨。书中旁征博引,言简意赅。
作者评论铁凝怎么写小说时说:铁凝是“把自己放在书里的作家”,“你从书里处处可以感到作者的脉搏、眼泪、微笑、祝祷和滴自心头的血。她在作品里扮演的是一个抒情者、倾诉者、歌哭者、狂笑者、祝福者或者呐喊者。她与书中的人物互为代言人”。由此我想到我评论过摄影家罗红的摄影作品,说罗红每幅摄影作品的拍摄都是先把自己放在景物和鸟兽之中的。
作者的散文创作中善用排句。排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达到加强语势、加深抒发感情的力量。
作者在《最好的人际关系是“忘却”》中连用五个“保持”,来抒发“我们能不能做到”。在《我的处世哲学》中连着用了三个“皆不可信”,用了八个“有利于”,用了四个“偏重于”。在《得体与失态》中用了八个“失去了”。在《我的“黄昏哲学”》中用了五个“多一点”,用了三个“少一点”,用了八个“懂得了”。在《文学小说迟子建做法》中连用了九个“他们的”。

总之,几乎每篇都用排句、排段。用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读者确信无疑。
此书的名字叫《话中有画》,让我想到作家韩瑛为罗红摄影作品注释导读的点睛文章,则可称之为“画中有话”。想到朱自清看了一副画的联想《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王蒙是把话演绎成画,而朱自清和韩瑛是把画演绎成话。
如果说王蒙同志的《话中有画》是教科书的话,书的最后一个单元《遐思》的三篇文章只能是硕士研究生才能看懂。因为文章寓意深奥。一般中学生只能识其字,但不一定能解其意,不一定能知其理,包括我还需反复研读。
2022年8月24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