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5月25日,这一天,像刀子一样牢牢地刻进了路遥的记忆中,这是他最后完稿的日子。
他用了整整6年时间,终于献上了这部上百万字的鸿篇巨著。
他看着自己的作品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写字的手抖得像筛糠一般,竟整个痉挛了。
缓了一会,他把手中的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来到卫生间洗脸。
当他抬起头看见镜中的自己,竟委屈得掉了眼泪。
镜子里仿佛是一个陌生的人,两鬓斑白,皱纹横七竖八,憔悴不堪,苍老得像个老人,他说,这六年,他吃的是牛马的苦。
他心疼自己,却并不后悔。
他说,“写这部书,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投身于艰苦之中,实现艰苦之名,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
无疑《平凡世界》是现实题材的巨作,这部气势恢宏的社会历史画卷,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
人们说作家生命的长度是用他的作品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路遥还活着,并且将继续活着。

作家路遥简介
路遥(1949年12月2日[1]—1992年11月17日),男,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2]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继续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该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获得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朗读者:东方翼之声特约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