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青海省民和县马学忠

别说阅读长篇小说,我连电视都不看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家还是1999年为收看澳门回归大典而买得厚度约40公分的那台TCL牌电视机,原因很简单,一心向往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愿把大把时间花费在自认为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事情上,我一贯的做法是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花最短的时间和精力借鉴他人的成败得失。
如此说来,我亦如《河湾》里燕冲笔下的“高士”,我亦是《河湾》里男主人公傅亦衔所说的那类人——
“看起来庸庸碌碌的现实,大概也会活动着各种各样的‘怪人’和‘异人’,这些人初看与常人无异,骨子里却大不一样,说不定正偷偷过着惊世骇俗的日子哩!”
我为此而沾沾自喜抑或深陷苦闷呢?
姑且放下这些不说,阅读《河湾》着实让我没有浪费时间的遗憾,反而萌发了写点读后感之类的冲动,尽管目前在文学方面我还是个青涩的门外汉,况且没有半点音乐细胞,根本分不清音乐旋律中的节拍和鼓点,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倒是能看出来一点,下面笔者仅从《河湾》中的“隐婚”一事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由于水平和阅历等有限,也许认识很不切合实际,错误在所难免,恳请作者张炜老师和文艺界的其他老师多多包涵。

笔者身为西北内陆地区比较传统、循规蹈矩的普通一员,虽对“隐婚”略有所闻,但对“隐婚”的实质知之甚少,若非《河湾》真还无处深入细致地去了解“隐婚”。现摘录《河湾》中作者的部分叙述,对像笔者这般的人简要解释一下“隐婚”——
然而,我们还是结婚吧。
她(洛珈)从来没有直接否定我的计划。眼看一切提到了议事日程,眼看就到了宣布的时候,她却突然犹豫起来,最后郑重地说道:“不,不要,不要告诉任何人。”“为什么?”“因为这比什么都重要。”我(傅亦衔)非常谦虚,我在心里说:“那就按你说的办吧。不过你要说服我。”
“我们将有自己的婚礼、自己的婚姻方式。”经过一个星期的深思熟虑,她这样对我说。“怎们的方式?”我盯着她迷离的眸子,像看一个奇迹。这时只想拥住她,只想拥有。可惜这么久了,我们也不过是止于亲吻。我忍住噬咬般的不适,吞吞吐吐发问:“具体的方法又是什么?”她那会儿好像一直看着窗外,泪水盈盈的样子,其实并没有哭。她很难流泪。她说:“我想应该这样,我们,以后既有共同的住处,也有各自的住处;看上去就像现在一样,照旧就好。”我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我总算明白过来,大惊失色:
“你是说,我们要‘隐婚’?”
“不是,有人这样做了,虽然看上去好像差不多。咱们审慎考虑一下吧,我们现在进入了关键时段。我们,然而,这一步非常重要。”她的书面语突然加重。我发现自从进入这座城市之后,她的书面语就变得多起来。她按住了这件重要的随身物品,就像按在一件圣物上宣誓:“我,我们,绝不会庸俗地模仿别人。出于更高一层的意义,我考虑,我认为,凡是最神圣的东西,都要给予最大的保护。”她暖昧的目光往旁一扫,慢慢转向了我:“借用一个口号来讲,就是‘把初恋进行到底’。你是否愿意拥有这样的一生?”
我迟疑了片刻,还是低下头:“我愿意。”
她的意思到此已经清清楚楚,她找到了爱情的保鲜法:分开,彼此独立,和而不同,相敬如宾;一生热烈、真挚、渴望。
我知道她是因为深深的挚爱才惧怕平庸的婚姻,可也不可能排除其他原因,比如一些特别的自身经历。
接下来是两个人的隐秘婚礼:鲜花和蜡烛,低低的音乐,洁白的桌布,两种饮料,简单可口的一餐。这仪式没有人参与。这个夜晚是绝无仅有的,人生只能经历一次。我甚至害怕视觉的介入,像盲人那样触碰她的鼻子、睫毛和双唇。(见《河湾》第14页)
读到这里,也许大家对这神秘的“隐婚”充分好奇和期待,那么,小说的男主角傅亦衔“隐婚”后的生活又如何呢?他过得幸福吗?
请看作者张炜老师给出的答案——
比如我,许多人都将我视为一个可怜的“怪人”:至今还是一个单身汉,原本条件不错,有头有脸,也许正走在“副局长”的路上,可还是要忍受鳏夫的苦恼。(见《河湾》第14页)
我许多时候大概并没有一个过来人应有的松弛和落落大方,与异性打交道时总是过于矜持,这反而显得不那么自然:语气艰涩,声音沙哑。(见《河湾》第2页)
我的顶头上司,也就是那个高大的女上司不止一次提醒我该结婚了,不能一天到晚“耗着”。她上上下下打量,捏捏我肌肉发达的双臂,搓手,更加惋惜:“在整个机关里,你是年龄最大的童男子了。”最后的称谓有些刺耳。(见《河湾》第15页)
这一段不长不短的分离是折磨人的,不过我们也许真的因为这种折磨而快乐。可是我非常清楚自己的付出,知道一个个孤单的夜晚是怎么度过的。这样的夜晚招人愤懑,尽管夜晚本身是无辜的。我的鼻子发酸,努力忍住。委屈之情差点爆发。(见《河湾》第24—25页)
小说的男主角傅亦衔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内人”或“太太”的呢?
请看作者张炜老师给出的答案 我是怎么走进了这场倒霉的幸福之旅?换句话说,我是怎么遇到了一个女“高人”抑或“异人”?
都说读书很苦,其实写作何尝不是更苦呢?但是,“我觉得自己走入了精神和心灵的一个关口,正面临最重要的一次抉择。”笔者以为 这不仅仅是作者张炜老师自己的感受,更是广大人民的真切感受。
那么,如何抉择呢?作者张炜老师“沉潜五年,全新长篇力作”《河湾》便出版发行了,以“一个致命的诱惑的故事”,以生动的故事 情节,以主公人的悲壮代价,回答了这个艰难的抉择问题——
“人这一辈子就像一条河,到时候就得拐弯。”(见《河湾》第360页)
感谢张炜以饱蘸激情的笔,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下现代人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让我们在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之中,启迪了思想、温润了心灵、陶冶了人生,鞭策激励我们像河湾一样学会转弯,并深情地督促我们及时转弯。只是作者的这个写作目的隐藏在长达364页的字里行间当中,如果不从头到尾地细读,极不易发觉罢了。

阅读《河湾》,我没有看到其他人穷尽一生不懈追求而又刻意隐藏的钓名沽誉的痕迹。相反,笔者从《河湾》看出,张炜写作的目的不在于自己功成名就,而是为社会、为他人采摘百花蜜,揭露并治疗社会顽疾,为迷茫的人们点燃航行的灯塔。
如果说的再大一点,如果说的层次境界再高一点,那么,《河湾》这部力作是研究当下离婚率逐年攀升、大龄青年男女选择独身、新生人口逐年下降、人口红利逐年丧失等重大社会问题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研究现代人各种心理疾病的一份资料,事关社稷民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如此看来,《河湾》紧贴时代脉搏,《河湾》的创作、出版发行的意义非同一般,由此作者张炜老师为国家和民族铸魂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张炜时刻牢记使命,始终把创作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把作品当作自己的立身之本,几十年如一日,静下心来、精益求精地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了深爱的人民,这就是作者张炜的家国情怀。
另外从《张炜文集》来看,张炜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方面,树立了光辉榜样,为我们留下了文艺精品,不愧是灿若星河的大师。
感谢作者张炜老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我们创作了《河湾》这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河湾》一如《张炜文集》那样,也被译为英语、日语、法语、韩语、德语、俄 罗 斯、阿拉伯等数十种文字,成为“国家名片”“铁盒子里的大使”,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2年8月27日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民和县人,法律研究生,钟情于史学、文学、哲学,自由作家,诗人。
编辑:刘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