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57)
诗║李耀文
第七章~第十九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三世纪初,蒙古渐盛兴。
一零二六年,其部之首领,
名日铁木真,草原之雄鹰。
东征又西讨,统一了全蒙。
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名。
建蒙古汗国,军财力鼎盛;
一二七一年,铁木真之孙,
名曰忽必烈,建立元朝廷。
新朝势力强,图谋灭南宋;
此时南宋朝,仍旧无强兵。
皇帝安一隅,中原无心征。
积贫又积弱,每况愈下行;
一二七五年,元军向南征。
宋长江防御,全线都溃崩。
知州文天祥,赣州聚义兵。
家中之财产,全部捐献空。
组建起一支,万人之精英。
大军开临安,迎敌讨元营。
到达临安后,朝廷下旨令,
委任文天祥,平江知府名。
令祥援常州,立刻发救兵。
义军快马至,抵御元进攻。
力量太悬殊,难挡元兵锋;
第二年正月,元达临安城。
文武官出逃,宋廷乱如蝇。
谢太后懿旨:天祥入元营。
与元军议和,被扣不放行。
谢太后无奈,率众降元廷。
打开四城门,元占临安城。
都城虽被占,仍未灭南宋。
两淮和江南,闽广等诸城,
依旧未失陷,仍属宋朝廷;
元将军伯颜,识才念义情。
欲收文天祥,归附元朝廷。
借其之威望,尽快灭南宋。
祥宁死不屈,伯额遂下令:
押解文天祥,北行回元廷。
行至镇江时,天祥有机乘。
趁敌人麻痹,逃脱离元营。
又组军抗元,到处募义兵。
在长汀漳州,与元做斗争;
一二七八年,力不抵元兵,
战败被元俘,押至元朝廷。
元帝忽必烈,慕祥之忠诚。
命礼待天祥,不得有辱行。
矢志不降元,英雄铁骨铮;
一二八二年,忽必烈下令,
处死文天祥,斩首取性命。
英勇就义时,留下诗志铭:
人生谁无死,丹心照汗青。
注:❶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❷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尊号“薛禅汗”。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汗之弟。
蒙哥汗在位时,忽必烈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事,后受封于京兆。在此期间招揽汉族儒士,整饬军政,并参与蒙哥远征大理、围攻南宋的战役。蒙哥死后,忽必烈自前线回师,与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并于1260年即汗位于开平城,建元中统。至元四年(1267年),下诏迁都大都,四年后建国号为“大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命伯颜等大举伐宋,两年后攻陷宋都临安,最终于崖山海战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统一全国后,相继重用阿合马、卢世荣及桑哥专理财政。同时接连派兵远征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然多以失败告终。但他抗击海都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叛乱的活动,仍是较为成功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忽必烈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建立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地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马可·波罗尊崇其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新元史》赞其统治下“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