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广电记者生涯 作者:李 斌
湖南省岳阳金鹗山公园主峰上耸立着一座85米高的电视转播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诞生以来,它像一位钢铁战士默默地坚守在金鹗之巅,亲历了改革风云、历史巨变。它不仅是岳阳广电事业的图腾,也是我记者生涯的见证!
当年的广播电视大楼
即将有一座更高更美的巨塔即将取而代之,这不奇怪!新陈代谢是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亦如此!作为古城第一代广电记者,我也完成了此生的历史使命,正在和亿万同龄人一起享受新时代的种种幸福和快乐.....
我出生于岳阳古城,是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火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等节目长大的红领巾。上世纪60年代初家里那只由城关镇广播站安装的有线喇叭曾给了我童年时代极大的欢乐。
1970年,我进入工厂当学徒,5月1日那晚,金鹗山铁塔顶端的那盏红灯亮了,千年古城第一次有了电视信号,屈指可数的黑白电视机里出现了伟大领袖的身影。1974年,我们厂通过关系买了一台又大又笨的韶峰牌黑白电视机,男女老少欢天喜地,而我则被厂领导指定为电视机业余管理员,每天晚上负责将那台宝贝搬到灯光球场,供全厂职工里三层外三层围观,我因掌管电视而被全厂职工关注,并乐此不疲、乐而无怨!

1981年的一个秋日,我顺利地通过了岳阳市广播站采编人员招聘考试,从此离开了工厂与机床,就像路遥小说《人生》里主人公高家林一样,怀着无限的憧憬,成为了岳阳市有线广播站的记者。
第一次名人采访对象是著名京剧演员童祥苓,那年他带着上海京剧团一支演出队在地区影剧院上演传统戏《龙凤呈祥》,在观众强烈要求下,剧间休息时他清唱了一段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第二天清晨,市区街头大喇叭就响起了我连夜赶制的录音专访。童祥苓先生激情四射的演唱至今犹响耳旁,而我的录音节目也因此引起了广泛好评。

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高潮中,听说城陵矶造纸厂一位工人写了首很不错的歌 ,于是我扛着录音机,在纸厂宿舍区里找到了作者王肖龙,他家自购了一台钢琴,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高档商品。我架好了录音机,准备录制他的《五讲四美之歌》。他5岁的小女儿,看到家里来了记者,便悄悄地躲在了书桌底下,准备给我们一个惊喜,谁知我们太投入了,当采访结束后,才发现桌底呼呼大睡的小淘气。第二天早晨,全城街头喇叭《每周一歌》响起了王肖龙那高亢激昂的男高音 。王先生现在已是著名的媒体人,而那位曾跟我们躲猫猫的小丫头,则是著名学者、香港故宫博物馆副馆长王伊悠女士!

中国是世界上广播电台、电视台最多的广电大国。1984年10月1日,经过市广播站全体人员从有线喇叭到无线传输多年的不懈追求,《岳阳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终于进入了天空。开播不久,我们便接到了日本那霸市一位听众索要节目时间表的来信,因为他喜欢收听来自中国地方电台的广播节目。
乘风破浪,再接再厉,在八十年代后期全国兴起的电视热潮中,岳阳广电人於1986年底在金鹗山上建起了岳阳电视台。
我是1988年从市广播电台文艺部调入电视台新闻部工作,荣幸地成为了巴陵古城第一代电视记者。我们的《岳阳新闻》,通过金鹗山上的电视转播塔,第一次送入了巴陵古城的千家万户。当年《岳阳新闻》的收视率极高,全体市民对小小荧屏里出现的岳阳新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岳阳电视台初期总共二十多人,因为一穷二白,只能靠租借外单位办公室作为工作基地,技术设备、工作条件远远比不上洞氮、岳化等企业电视台。台内一辆国产小面包车,司机除了白天行政出车外,每晚七点钟还要沿着崎岖山路将《岳阳新闻》的播出带送上金鹗山机房播出。有一次车翻在半山腰羊肠小道上,司机爮岀车后,抱着那盒播出磁带连滚带爬赶往机房,硬是没有耽误当晚《岳阳新闻》的准时播出。
1985年5月某天,市委书记李朗秋等前往南湖儿童乐园现场办公,我和湖南电视台记者曾涛前往采访,工地沟横交错,行走困难,曾涛扛着摄像机,我挎着录像包,十分艰难地紧跟其后,一条宽沟出现在面前,他往左,我往右同时跨越,麻烦来了,连接两台设备的那条多芯电缆一下子把我拉得差点摔了个大筋斗。朗爹和梅实秘书等赶紧停步亲切询问摔伤了否,令我们十分狼狈。现在许多老人都还记得当年电视记者负重前行的形象,其中很多人都曾经有帮忙背录像包的经历。
在西冲采访时,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同志合影。
从1988年-----2000年,我一直肩扛摄像机,奔走在神州大地上,用镜头记录下发生在改革开放历史巨潮里的故事。我曾荣幸地跟随在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拍摄下了他们莅临岳阳视察的珍贵画面。
1998年朱镕基总理视察洞庭湖水情。
难以忘怀的是1998年7月8日那天,朱镕基总理冒着酷暑亲临岳阳视察洞庭湖水情,指挥即将来临的长江抗洪斗争。总理马不停蹄地视察了麻塘、君山、城陵矶等重点部位,在城陵矶码头查看三江口水势后,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当大家纷纷登车返城时,已经走到车门口的总理突然发现码头吊塔下聚集了许多码头工人,他马上回头转身向他们走去。我们几位电视记者马上争先恐后围了上来,朱总理望着我们笑了笑,大声说道:“记者同志,请你们到两边拍好不好?不要挡了他们的视线,我要见见工人师傅”!他一边说一边加快步伐频频挥手向塔吊人群走去,码头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

朱镕基总理在洞庭湖长江大堤上接受岳阳广电记者采访。
记得峰洪来临最紧张的一个深夜,我在楼西湾码头等候渡轮过湖时,突遇一位向我求救的农妇,她十岁的儿子因紧急疏散幇妈妈拿东西,不幸被玻璃割破了静脉血管,尽管经过包扎,仍血流不止,脸色苍白,已经陷入浅昏迷之中。我一边让母子俩上车休息,一边通过防汛指挥部向北门渡口紧急求援,十多分钟后,轮渡终于赶来了,新闻采访车载着我们,风弛电掣地赶到了一医院急诊科,我向值班医生说明了情况,医生二话不说,立即将小孩送入手术室,我又赶紧返回汽车,取出了几瓶矿泉水和压缩饼干送到农妇手中,然后再去赶发抗洪晩间新闻。现在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君山那母子俩的愁容,24年过去了,不知此刻那个小男孩过得怎样?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我便带着录音机、扛着摄像机,开始了广电记者记录时代风云的本职工作。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岳阳宾馆、国际大厦、商业大厦等高楼从古城中破土而出,令人欣慰,从此以后,每当有新项目破土奠基、有新楼封顶落成,我一定会扛着摄像机记录这难忘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家乡长高了,变大了,变美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无法计数,令我只得眺望楼群而兴叹了。
在我的资料柜里,珍藏着一张照片,记录了当年国家广电部艾知生部长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条件极为简陋的岳阳电视台进行调研,在临时搭建的编辑机房,他饶有兴趣地观看记者编辑即将播出的新闻节目,我举起像机,摄下了这张后来被收入中国广电年鉴的珍贵历史镜头。

中国广电史上的一张珍贵图片。艾知生部长在省市局领导的陪同下,视察当时非常简陋的岳阳电视台。李斌摄
转瞬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许多老领导老同事均已远去, 而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付出了几代人艰辛努力之后,以巨人般的步伐,创造了世界奇迹,成为了当今数字时代的广电强国。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落地、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个自媒体时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冲击波履盖神州大地,如今人人都是摄影师、个个都是创作人,那个新闻媒体报纸电视舆论监督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令人唏嘘不已…… 我毕生为之奋斗过的岳阳广电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位于金鹗山旁的老广电大楼,已经成为了全新的《岳阳数字产业园》,而湖滨大道的那座彩色魔方般的《岳阳市广播电视总台》大楼则标志着岳阳广电的水平与实力。在这座百米高的现代化广电大楼里,四百多位员工日夜不停地制作、播放着多套新闻、文艺、广告等节目,为古城的文化旅游新闻事业继续贡献青春才华。平凡世界、芸芸众生,我们都是人生舞台的匆匆过客。路遥笔下的高家林和我都已经完成了个人使命。撫今追昔,所闻所见令我无限感慨我们生活的这个伟大的时代,衷心祝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当年岳阳电视台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右一为骆志毅先生。

作者简介:
李斌 1953年出生岳阳守备巷,1970年招工岳阳县轻化工厂学徒工。1980-----1985年岳阳市广播站、岳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1988年------2013年岳阳电视台、洞庭之声报记者编辑。2013年从文旅广局退休。
文章转载自《巴陵老街故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