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茌平走出去的一代名相—马周
文/张晓燕
若干年前,我曾经看过一部戏曲,叫《画龙点睛》,当时年纪太小,只记住了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马周的人。
若干年后,我知道了马周是唐朝人,是唐太宗时期和魏征齐名的谏臣。让我没想到的是,马周居然是我的老乡,是从茌平走出去的一代名相!
今天,站在前曹村的马周文化展览馆里,随着讲解员详细的解说,我的思绪也被拉到了一千多年前。

马周,出生于隋文帝时(601年),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前曹村马庄人。他本是官宦之家,但不幸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为人狂放不羁,又酷爱饮酒,被乡邻所不喜。马周怀才不遇,心中郁闷,后来几经辗转,来到了长安城。
到长安后,经人介绍,马周去武将常何家里做了家客。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马周的机遇很快到来了。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要求众大臣对朝政提出建议,常何便让马周为之代笔,马周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很快就写了二十多条谏议。这些谏议有理有据,切中时弊,且文采斐然,见解独到。唐太宗看了大为震动,在得知这些谏议出自马周之手后,马上召见了他。二人相谈甚欢,唐太宗很欣赏马周的才华,立刻安排他在门下省供职,第二年,又受任监察御史之职。就此,马周开启了他一代名相的辉煌人生!
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上疏唐太宗,这就是著名的《陈时政疏》。里面陈述了几个观点,比如提倡勤俭节约,不可铺张浪费;以人民为本,关心百姓苦乐,不可横征暴敛;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不可再重蹈覆辙等等。唐太宗从善如流,一一采纳。马周还上疏改制官服,官员品级不同穿不同颜色的官服,让人通过服饰就能对其官职一目了然;为了治理驿马公为私用的弊端,马周提出把驿马马尾截掉,以和平常家用之马区分开来;而且马周还是史上第一个提出“行人靠右”的人,解决了人们进出城门拥挤的问题。
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马周不但有雄才大略,而且有一颗为国为民的热忱之心。马周也是一个非常有处世智慧的人,为了让唐太宗能接受自己的建议,他都用一种委婉而谦和的态度,凡事以统治者需求为前提,这是唐太宗对他一直都很喜爱看重的原因。也正因如此,马周的政治生涯才得以善始善终,身前身后俱得荣宠。
唐太宗曾夸赞马周: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马周何其有幸,得遇唐太宗这样的千古明君;唐太宗何其有幸,拥有了马周这样的肱股贤臣!二人相铺相成,可以说是互相成就了彼此,他们是君臣,是伯乐和千里马,也是知己!
马周的一系列提议,为促进唐朝国力和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为贞观之治的缔造与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其官职也一升再升,直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只可惜,天妒英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因病与世长辞,年仅四十八岁。太宗悲痛不已,追赠其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后人对马周都有着极高的评价,毛泽东就曾称赞马周的奏章是“贾生西汉《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还说:“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马周是一位不世出的千古名相,也是一位虚怀若谷、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马周的家乡人,应该世世代代记住马周,让马周精神光照千秋,马周文化源远流长,前茌平广电局局长仇长义和前曹村党支部书记马立岭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16年,他们奔赴陕西昭陵祭奠马周墓,去湖南湘潭县追寻马周后裔,多方查找有关资料,在政府支持下建成“马周文化展览馆”,成立了马周文化研究会,并修建了马周文化广场。通过马立岭书记为首的领导班子和全村人艰苦的拼搏,如今的前曹村楼房林立,景美人和,先后被评为聊城市首届“最美乡村”和“全国文明村镇”,不愧为马周故里,名人家乡!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展览馆里,我默默读着马周的诗句,但觉青山杳杳,绿水迢迢,一个洒脱飘逸的身影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张晓燕,聊城市茌平人,聊城市作协会员。烟火红尘里的平凡小女子,喜欢星月云朵,迷恋草木芬芳;好读书不求甚解,爱写字难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