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师汪廷珍
榜眼汪廷珍(1757一1827),字瑟庵,清代协办大学士(副宰相),道光御先生,卒赠太子太师,谥文瑞。
乾隆五十四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授江苏、浙江、江西学政,嘉靖二十二年擢左都御史,道光五年升协办大学士。
他立朝三十余年,经历了乾隆、嘉靖、道光三代,专注于《学约》"辩途、端本、敬业、裁伪、自立"五则以训士。《学约》五则是汪廷珍教育思想的体现:
"一、辩涂。谓喻义喻利,人心之分尽于此,有志者当立辩乎毫厘千里之差。
二、端本。谓士者四民之首,天下事皆吾分内事也,自公卿至一命之吏,皆读书人为之,故贯通古今达事变,相期为有体有用之学。
三、敬业。时文者,古文之一体,犹之碑志、传记、表疏、论序云耳。以摹拟剽窃者不足言文,乃并时文面小之,过矣。
四、裁伪。谓昌黎论文惟其是,吾论文惟其真,盖必能真而后是非可得而论也……
五、自立。文之不能不变者时也。挽其变而归之正,或因其变而愈益神明于正,学者事也。苟非克自树立,随风气为转移,取已陈之刍狗,沾沾然份效之,庸有冀乎哉。"
就上述五则内容看,汪廷珍的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引导士子明确读书作学问的目的性,特別强调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切实掌握实用之学,为义为人,不为利为已。在治学方法上,主张因时制宜,求真辩非,树立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为社会风气所左右。因此,他把自己的书室名为"实事求是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凡考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是功名的起点。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录取三百名。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並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俗称"金榜题名",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最高荣誉。
此外,乡试第一名的解元、会试第一名的会元、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为古代科考佳话。
贡院一一古代士子乡试场所
科举取士,"金榜题名"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古代读书人一生的追求和荣耀。
朝廷在各省设置的乡试场所称贡院。史载,科举制自隋朝至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的最后科举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古代贡院分布在全国大半省份,其中江南贡院、顺天贡院、山东贡院、河南贡院最负盛名。到了明清时代,位于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规模宏大,鼎盛时期的考试号舍有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位居全国之首。
著名的"明远楼"位于江南贡院中心,飞擔出甍,四面皆窗,用于监考士子。楼下南壁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並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在清代,科考一共举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取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58名,占全国总数的51.78%。
河下的67名进士大半是在江南贡院中举。唐伯虎、郑板桥、吴承恩、吴敬梓、文天祥、袁牧、施耐庵、方苞、林则徐、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出于此。



(隋炀帝)
隋炀帝(569一618),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继位。大业元年(605)创立进士科,允许考生自由报考,开创以考试选拔人才任予官职之制度,此举打破了封建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开创了发展空间。

唐太宗李世民(599一649),唐朝第二位皇帝,604年继位。在位期间,将科举制提到与治国好坏的高度来认识。考试科目除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外,还将诗赋作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武则天(624一705),名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在位期间,文武並举,不但亲自殿廷试士,而且首创武举常科制度为后世沿用,颇具政绩。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一976),宋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禁止公荐,彻底摒弃了科举中的推荐因素,设立特奏名进士,以安抚贫寒老年士子;开殿廷复试的先例,使殿试成为制度化的最高一级考试,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元仁宗.孛儿只斤)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八达(1285一1320),元朝第四位皇帝,1311年继位。皇庆二年(1313),恢复中断三十四年的科举制度,殿试以左榜录取汉人,以右榜录取蒙古人,各分三甲,此举对民族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一1398),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称帝。在位期间,通过反复比较荐举与科举的优劣,确定明代科举的基本制度,颁发科举程式,为明清两代所沿用。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一1799),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1735年继位,年号乾隆。在位期间,在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健全关防制度、严厉打击舞弊、完备分省录取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使清代科举日瑧完善,从制度层面保证科举的公正与公平。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一1908),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1875年继位,年号光绪。在位期间,曾试图改革科举,因诸多原因,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下令停废科举。
科举制度从隋代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共选拔出状元800多名,进士十多万名,举人百万余名,在这个庞大群体中不泛混杂一些卑劣之人,但就总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选拔较为完善的方式。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大唐的盛事,两宋的繁华,元明的强盛,满清的一统。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大发明,在实行千年之后,又被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借鉴,加速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图片均为林启东所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