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龙岭村新貌
元龙岭村村名溯源
文/李重明
很多人都知道,四会民歌中的“小曲王”就是元龙调,元龙调出自元龙岭村。据迳口镇元龙岭的《李氏族谱》记载,李重明家族的祖辈都是当地“客家山歌王”,到李重明这一代,四会客家山歌元龙调已被传唱了九代人。
但是,元龙岭村的村名是怎样得来的?就不一定都知道了。
小时候,我听家父李幹臣讲过,元龙岭村曾经三易其名。据说,大概明清期间,村中的长老,根据村中的地形、地貌来命名——在村的左前方,有一块大田叫“坭井”,“坭井”旁边,有一个约三百平米、杂草丛生的小土墩,远远望去,就像一个鸡窝,于是,村人就把村名定为“鸡乸窦”。
后来发现此名不雅,村民曾被人笑作“鸡仔”,所以,人们萌发了更改村名的念头。大约过了一两代人的时间,有人发现,村后椭圆的山,形似“田螺”,山岭之顶似“田螺”之“笃”,“鸡窝”似的小土墩就像田螺的“鼻腌”,于是,就把村名改为“圆螺岭”。
改后,又发现不妥。有人质疑:“田螺只有在死后才会反腌?”
有人解释道:“螺是被村边的砖窰烧死了。”
死螺?这也不吉利啊!村名还得改。
又过了一两代人时间,村中有识之士,约同“风水”先生来“把脉”——看地相山。且看,村子座南向北,后靠“南山”即圆岭山座镇,左有“青龙”即乌龙尾山,右有“白虎”即老虎岗山保护,村前有“坑尾山”河经过的长流活水,向前远眺,有皇帝(岭)关照引领。这时,人们才发现,本村的确是一个宜耕、宜居的“风水”宝地啊!再远观细辩周边的山势,一幅幅形象、生动、逼真的画面展现:
左边乌龙尾山,微微向前弯曲,像保护村庄的护臂;右边老虎岗山像卧姿的老虎后腿,新田岗山塘与松子屈山塘之间的山脉是虎身,老虎的尾巴,已连接到布崀村和小隘村的山麓,山塘劈是虎的前腿,山塘尾山是老虎的头,虎头枕着高岭山的山脚,山塘就像张开的虎口,威风凛凛;更奇异的是,村后的“圆螺岭”更像一条盘踞的巨龙,长长的长岭山脉是“龙颈”,龙的头,已经远伸跨到清塘的龙头村了。
如此巨龙,应该是“天下第一龙!″所以村民决定把“圆”改为“元”,“元”是第一的意思,“螺”改为“龙”,“圆螺岭”村改为“元龙岭”村。
这,就是“元龙岭”村三易其名之来源。
元龙岭村鸟瞰
元龙岭村历史文化和现状
一、解放前
人口:一百八十多人
大学生:一人(李瑞权)
私塾教师:四人(黄章武、李镜明、李金钊、李帮贤)
要职:(旧政府参议)一人(李聚泉)
陇西堂(李氏宗祠)正门
二、解放后
人口:二百多人
研究生:一人(黄振光)
大学生:多人
中学教师:(李重明、李煜堂、李宜华……等多人)
小学、幼教:多人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项目,“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一人(李重明)
国家级、军旅书法家:一人(李桂强)
友楠李公祠(建于清道光年间)
三、优秀传统文化“元龙调”传承情况
四会民歌,以迳口镇种类最多,如新围村委的“元龙调”,凤山村委的“龙凤调”,下寮村委的“春牛调”等。几百年来,我市的迳口、江谷、地豆、罗源、黄田一带的圩镇与乡村,口语相传着很多山歌、民歌,尤其是元龙岭村的客家歌,世世代代广为流传。
口语相传唱山歌,是元龙岭村有史以来最有文化特色的民间习俗。1998年,元龙岭村村民李重明,带着从小听会的元龙客家山歌,参加《广东省国际小曲王争霸赛》,一举获得了冠军,“元龙调”也正式成为“四会民歌小曲王”。五首元龙岭客家山歌,入选了“广东省客家山歌大典”,刷新了该大典没有四会民歌之空白。
四会民歌非遗传承人李重明
随着民歌参加省级比赛累累获奖,“四会民歌”,成了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龙岭村村民李重明也成了“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爱护、保护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唱客家山歌;认真学好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书法,也将是元龙村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文房四宝”、“尊师重教”也是元龙岭村学子、村民高素质的自我要求。
龙岭传歌队员
四、从元龙岭村走出来的军旅书法家李桂强
元龙岭村乃风水宝地,历来人才辈出,可谓人杰地灵。大家熟知的军旅书法家李桂强先生,就是地地道道的元龙岭村人。
李桂强出生于1963年1月,父亲李子才,母亲邹连好,祖辈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他自幼立志,完成高中学业即于1982年10月从军,供职于广州军区第四十一集团军和广州军区装备部机关,从事部队文化和宣传工作。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他发奋图强,不负众望,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以优异的成绩向家乡父老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入伍不久,便参加了对越支边作战,两次荣立战功。他从战士到少校军官,实现了人生质的飞跃,为家乡赢得了荣誉,成为元龙岭村一代人的骄傲。
从元龙岭村走出来的军旅书法家李桂强
九十年代初,全军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活动,李桂强被领导委以重任,选为书法教员。他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先后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书法骨干,他当年的学生,从将军到士兵,后来很多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自已也以优异学习成绩被广州军区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树为“广州军区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和“全军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在北京受到时任军委副主席张震、刘华清等领导接见,在军事博物馆与启功、赵朴初、李铎、沈鹏等大伽同台献艺。学书成就分别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东方之子″栏目采访报道。
2003年底,已在部队服役21年的李桂强听从组织安排,从广州军区装备部机关转业进广州。先后任职广州天河博物馆馆长、刘永福纪念馆馆长、广州从化苏东坡纪念馆馆长等职。
他在广东文博界工作期间,刻苦钻研书法,成绩裴然。先后荣获广东省政府和文化系统颁发的“南粤英杰″、“广东十大杰出艺术家″等多个艺术奖项。由广东省文联推荐,被国务院、国家文化部颁发“共和国十大功勋书法家″和“共和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荣誉。他的主要艺术成就被收录于《世界名人录》、《中国书法家传记》、《中华英才》等二百余部辞书。
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回报社会,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在广州、深圳、东莞、四会等地举办个人展,所到之处,反响热烈;由于他的书法声名日盛,远播海内外,广东电视台南方卫视主动出击,为他拍摄了书法专题片《翰墨扬军威 挥毫写人生__李桂强》,黄金时间在广东电视台播放;此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等单位先后出版了《李桂强书法作品集》、《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画家精品系列.李桂强作品集》等12部个人专集。
李桂强不但是著名军旅书法家,他还是一位资深的古玩和艺术品收藏家,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创会会员。他热心社会公益,乐善好施;他热爱家乡,用心奉献。以实际行动将自已毕生收藏的五万余册珍贵图书(其中不乏古籍珍品)和一百余幅他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无偿捐赠四会图书馆;并为家乡迳口镇多次无偿捐赠各类图书一万余册,以他父亲李子才名义成立“子才书屋。”据了解,除以上两家外,四会的石狗镇也收到李桂强的千余册图书捐赠。
在艺术界,他是同龄人中出道较早的艺术家,八十年代初就被《解放军报》、广州军区《战士报》、《南疆影视》、广州《羊城晚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他不图虚名,舍弃众多官方艺术头衔,却乐意去做家乡四会市的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爱党爱国,退伍不退色,积极参政议政,当选政协四会市第九、十届委员,履职其间,多次提案关注家乡文化建设。
目前,李桂强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他退而不休,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岗位上,兢兢业业,发挥余热。他被广东南粤将军书画院聘为副院长,广东金谷书画院院长,北京《中国美术市场报》总编、副社长。
值得一提的是,李桂强的书法艺术,始终坚持传统,师古不泥,锐意创新,师承佛教领袖、国学大师赵朴初书法后,以朴老清和简静略带禅意,然又气息超凡脱俗的书法特点,融入到自已的创作之中,逐渐形成了自已鲜明的书法面目。他的书法作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为世人所珍。
赵朴初诗 李桂强书法
五、当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已成为国家战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如果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文化艺术人才要格外珍惜”……!这些就是党和国家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思想指引。唱“元龙调”,学“中华书法”这两个历史文化瑰宝,将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
这,就是元龙岭村的历史文化。
2022-08-26 于广东四会中学
元龙岭石刻 李桂强题字
配图/书法:李桂强
责编: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