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高座, 1956年11月生,陕西省武功县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曾任武功县作协筹备组组长。现任陕西省散曲学会副秘书长,咸阳市散曲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散曲学会铜川分会顾问,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诗词鉴赏班教师。《咸阳诗词》编辑,《中华散曲》责任编辑。

“处暑”说“处”
文/史高座
“处”(chǔ、chù)是一个多音字,也是一个象形字。 这个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処)像一个头戴皮冠在几上坐着的人,本义为暂时停下来、止息,引申为居住,特指对过失或坏的行为进行处理。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外出做官称为处士,而未嫁的子女称为处子或处女。
说道居住(处[chǔ]),看看当前“农转非”的这股洪流,酸甜苦辣自在心中,任人评说。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写道:“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我们知道,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在开封府做推官,再在杭州做通判,因其弟苏辙在济南,便从杭州调移到胶西任知州(胶西,治所在密州,即现在的山东省诸城)。刚到之时,庄稼歉收,盗贼泛滥,案件堆积;看看厨房,空荡无物,只能以野菜充饥。可苏轼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花白的头发也一天天变黑了。他快乐地生活在这里。看来,快乐与住处是不成正比的,放眼望去,还真是这样的,有些人在城里哭,有些人在农村笑。
说道处置(处 [chǔ]),想想今天打假明天反贪,轻重缓急都在纸上,依法办案。班固在《汉书·师丹传》中写道:“知 丹 社稷重臣,议罪处罚,国之所慎。” 师丹(?~3年),字仲公,琅邪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西汉时期大臣、政治家。汉哀帝即位,授左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册封高乐县侯,迁大司空。因反对给哀帝祖母傅太后违规封号,受到外戚诬陷,免官贬爵,回归乡里。这样看来,对一个人的处分,并不是随便下的,也是要看人戴帽,因人而异,讲究一个天时地利,弄不好,会惹出大麻烦的。表扬,恐怕不会有过多的考虑吧,因为二尺五人人都爱戴,高帽子即使如柳絮一样的满天飞,也不会觉得奇怪。不妨读读清代学者俞樾写的小品《戴高帽》。
说道所处的地方、场所(处[chù]),有一句熟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概论》中写道:“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就是说细微之处不可粗心大意疏忽遗漏,在没人见的地方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即使处于穷途末路的时候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难道不是吗?想想那些在大事面前都敢颠三倒四的人,想想那些在大庭广众之下都敢做非法之事的人,这个在“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的人,恐怕是好汉中的好汉。
由“处”组成的词很多,这里,我们只说“处暑”和“出处”。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就是说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是立秋。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即将过去并未过去,即将来临并未来临。所以,暑热还会继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东汉崔寔 [ shí ]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今年正好是“夜立秋” ,所以,“热到头”。这样看来,“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阅读气候常识才知道,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所以,处暑只是夏季进入真正秋季的一个关键点,从此,天气才会漫漫变凉。完全变凉,只有到了第十五个节气白露了。所以,对于某些概念,我们不能只听,还要看一看想一想。
出处(chūchǔ),它有两层意思:
1. 谓出仕和隐退。
汉 蔡邕《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著,出处抱义,皦然不污。"
明·宋濂《看松庵记》:"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2. 行进和静止。
宋 陆游《雨复作自近村归》:
“夜听萧萧未涨溪,朝行滮滮已成泥。可怜鸠取招麾速,谁似云知出处齐?
野菊枝长半狼藉,江枫叶落正凄迷。行人也识龟堂老,小榼村醪手自携。”
史高座 2022·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