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听暮蝉》
作者:月泊西湄
朗诵:吉立红
不知不觉,竟已入了秋。
清晨的风,带着些微微的凉意拂面吹来,格外的舒爽惬意。立秋后,燥热明显的消褪了。
窗外,那高一声、低一声蝉儿的鸣叫,似乎也在告知人们夏天走了,秋天来了。
记得在《人与自然》里,曾看到过这样一段描述:“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一生的写照。”对于蝉,我并不陌生,小时候常和伙伴们在山林间捕捉它,它给我的童年增添了几多乐趣,可我却不知道,小小的一只蝉,竟有如此艰难的生命历程,为了短短的一个月的快乐时光,在泥土中等待了四年,当破土而出,在繁花绿叶间引吭高歌时,它的生命也快到了尽头。
生,如夏花一样灿烂;死,如秋叶一样静美。蝉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拥有了这两种别样的美,它用最洪亮的歌声,尽展生命的辉煌。
七月流火的炎夏,是蝉最爱的时节。每到这个季节,这天地间自由的小精灵,一边大口大口吮吸着甘露,畅饮着大自然的清新,一边欢快地飞舞双翅,自由纵情地歌唱。
蝉,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和天气的冷暖阴晴,唱出不同的旋律来。初夏的蝉声是矜持的,偶尔的几声鸣叫里带着几分羞涩,蕴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盛夏的蝉声是肆无忌惮的,像是一个交响乐团,时而激越,时而高亢,时而悠扬,仿佛盛夏的流火给蝉带来了充足的能量,让它肆意地直抒胸臆,尽情的释放生命的呐喊。我相信,这蝉声便是生命之歌。
暮色里,我喜欢一边散步,一边听蝉。这时的蝉声已没了午后的热烈,如同降下来的温度,让人感觉舒适惬意,心也随之清澈明净了起来。王维的那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想必正是此时的意境。漫步在蝉声的世界里,既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又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感怀。
用心听蝉,方能品出不同的人生况味。台湾女作家简媜有着这样感悟:春天是一篇巨制的骈文,夏天是一首精巧的绝句,绝句的内容便是那此起彼伏的蝉鸣。夏天是有色的——火辣的太阳、葱茏的绿树,蝉鸣是有声的——高亢时嘹亮、低迷时嘶哑,这有声有色成了季节的主宰,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缤纷多彩,而且诱惑着我经常去林间寻找,到树下悟道。
用心听蝉,你一定会爱上这种简单而又快乐的声音,那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和解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里,我们忙碌而又麻木的生活着,渐渐忘记了生命的本真,忘记了那朴实简单的快乐。在这声声的蝉鸣里,我仿佛又重新找回了这朴实简单的快乐。你听,蝉正用美妙的歌喉向人们阐述生命的厚重。它们倍加珍爱这来之不易的生命,短暂的一生。我看不到悲伤,只看到它们尽力、尽情地高歌着,用生命的旋律快乐地诉说,娓娓道来一个个夏日的故事。只要生命不息,它就不会停止歌唱,哪怕到了生命的尽头,留给这个世界的依然是欢乐。

炎炎夏日,蝉在流火中欢唱;走过盛夏,快乐的歌唱家即将谢幕。它用一生赢得了人们的称颂和敬重,让我们领略了等待的凄美悲壮,生命的义无反顾,面对生死的淡定从容。
如今,已是浅秋,蝉鸣渐渐消没在微凉的秋风里,只是偶尔之中,依然能听见它不亢不卑的吟唱。
蝉,是生命的歌者。它用歌声唤醒生命,用歌声展示生命,用歌声告别生命。蝉,一生只唱一首歌,一曲唱尽已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