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石老人刘允祥
郭应昭
若说史书是人依据史实写出来的,那是笔头功夫,这里要说的是另有一些“史书”是刻出来的,那是刀头功夫。这里要说的是一位擅长刀头功夫、镌刻历史的耄耋老人。
一
在古淮河下游,有一座立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球的公园,这座公园位于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南北文化兼容,运河淮河交互,低碳气清景美,古今人文荟萃,2021 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

这座古城,多处立有碑刻,诸多人文历史蕴藉其中,这些碑刻无声地诉说关于它的过去,让人追思、遐想、受教。其中若飞桥等多处碑刻尤为引人注目,但很多人不知它多出于一位现仍健在年已93岁的耄耋老人之手。老人遒劲流畅的凹刻文字,存世最早的至今有70多年。载着历史记忆的碑刻栉风沐雨甚至身经磨难,依然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历史文化底蕴,沁透勒石老人善美的匠心和精湛的技艺,用锤和刀把不同人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书法原汁原味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硬刻碑文与软写书法的“精气神”几无差异。
老人是刘墉的后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刻传人,祖籍山东。他祖上因避被清廷满门抄斩之祸而逃到山东曲阜的外祖父家隐姓埋名,并随外祖父李姓,至民国初才恢复刘姓。在外祖父家,他祖上得到外祖父家石刻手艺真传。同治三年,应吴棠造淮阴城之征,举家南迁清江浦(现淮安市清江浦区),家就安在西门跟前(现淮阴发电厂东大门北侧)。因为家离清晏园即河道总督府很近,所以刘家的石刻生意大都与水利工程有关,刻过坝名、渠名,多次参加修复洪泽湖大堤条石的工程。老人的老太爷(曾祖父)参加过“西安碑林”的石刻,据说郑孝胥送慈禧太后过寿的六副《寿屏》就是他老太爷刻的。老太爷过世后,就由他爹爹(祖父)刘振玉主刀,淮阴镇守使蒋雁行的去思碑、南通状元张謇为淮扬镇守使马玉仁的祖茔书写的墓志铭等都出于刘振玉之手。过去碑石上都不留勒石人的名姓,淮阴本地和外地到底留下多少刘振玉碑刻的书法名家、权贵人士的墨宝?无从查考。
二
老人名叫刘允祥,原淮阴市轻工大厦退休干部。他13岁时,跟随三伯父刘德源学手艺,三伯父有套32卷巨著的《金石大字典》,他细心研读,用心临摹,耐心在各种不同质地的石料上苦练基本功,终于熟练掌握了“磨、錾、刻、掏、剔、刮”碑刻技巧。他镌刻的作品,细腻、柔和、大气、刚劲,转折自然,顿挫有韵,凹凸彰美,起伏流畅。他的碑刻曾受到中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和苏州有关专家的高度赞誉,央视新闻对他也有专门的报道。他的碑刻从少年到老年,之间时差有70 多年,无论是清江闸旁的若飞桥碑、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碑,还是慈云寺、社区公益等石刻,都无不凝聚着他独具的匠心。
若飞桥碑刻两次。1946年4月23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清江市举行3000多人集会,沉痛悼念“四八”空难中的叶挺、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4名烈士,并决定将城南公园(清晏园)改名为“叶挺公园”,清江闸上的木桥命名为“若飞桥”,新华图书馆改名为“博古图书馆”,修建”邓发亭”及“邓发俱乐部”。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张恺帆用魏碑为“若飞桥”题写了桥名,13岁随三伯父刘德源学艺的刘允祥,时年17,与三伯父一起花了70天时间,虔诚地分别在三块石碑上精心镌刻好“若飞桥”三字。字体既晓畅明快,又古朴庄重,令人肃然起敬。这三块石碑被镶砌到矗立在清江闸西北迎水面的碑身中。

1946年10月,苏皖边区政府以黄河大队番号从清江浦北撤山东后不久,国民党军便占领了淮阴城(原清江市,现淮安市清江浦区),他们派人恶毒地砸开“若飞桥”碑身,并将三块石碑推落到闸下滔滔东流的里运河。新中国建立后的1951 年 1 月,清江市政府组织人力捞起了“若“和“飞”的两块石碑, 而“桥”字碑却无影无踪。由于张恺帆已离开淮阴,于是请当时淮阴著名书法家程博公先生补写了“桥”字,碑文仍由刘允祥和其三伯父镌刻,补刻的“桥”与原刻的“若飞”拼装在一起,乍看差别不大,细观风格有异,“桥”的字体有汉隶风格。

70多年来,若飞桥处成了京杭大运河沿岸暨清江浦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前来瞻仰凭吊的人们难计其数,饱经时代风霜的“若飞桥”静静地向人们诉述中共历史上的“四八”空难,无声胜有声,令人唏嘘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无偿镌刻慰忠烈。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3师7旅19团4连八十二勇士在原淮阴(现属淮安)的刘老庄血战日伪军1000多人,打退敌人五次冲锋,毙敌170多人,伤敌200多人,全连官兵壮烈殉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顽强地抵御外辱的斗争精神,八十二烈士的壮举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1946年1月18日,淮阴县政府决定修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当年9月,烈士墓被卷土重来的国民党炸毁。1955年重修烈士墓并兴建烈士陵园,1984年重建八十二烈士纪念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清江市工会干部刘允祥尽管不需以刻碑为生,但是他想到应该用自己的锤和刀把八十二烈士的壮举、英名和精神镌刻于石,永世流传。于是,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参与八十二烈士陵园的修建,两次免费为烈士陵园镌刻石碑。现在所见的八十二烈士陵园大门门头横额:“八十二烈士陵园”,两侧挽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黄昏达拂晓全连苦战殉刘庄”(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的老碑碑刻(李一氓题写)等,均出自刘允祥之手。这些碑刻的笔画里饱含着刘允祥的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敬忠之情,闪烁着新四军英勇杀敌的刀光剑影、血火硝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现为新四军刘老庄纪念园,是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刘老庄连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精忠报国,勇往直前!

总理精神碑刻传。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是淮安人,他鞠躬尽瘁为国家为人民的精神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颂。为了表达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入党的共产党员刘允祥向多所学校捐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石刻。1997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他带着徒弟,花了一个半月时间,义务将周总理不同时期的经典墨宝镌刻成30块不同规格的碑刻,送給周恩来故居。他说,刻好周恩来经典语言碑文是他对周总理的最好怀念,对周总理精神的有形传承。
热心社会公益碑刻。刘允祥义务用祖传的手艺把“五德”“三严三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刻在小区的石碑上,既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又扩大了石刻手艺传承的影响。1988 年,他顶着酷暑,深入洪泽湖岸的老子山龟山之巅,抢修破损严重的明代嘉靖庚寅年间的 《重修淮渎庙记碑》、清代的 《移建长淮寺碑》《堤防保护告示碑》等古碑三块。1999年又抢修了清江浦古清真寺的乾隆五十七年、同治九年的两块记事碑……

机器刻制的石碑,千篇一律,缺少灵性和个性,惟石刻手艺能体现不同书法的特点,展现汉字的精气神,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书法功底和耐心、细心、悟性的人担当。可喜的是,刘允祥目前有三个徒弟,大徒弟高耀飞( 60多岁) ,二徒弟高树文和三徒弟冯军(都40多岁)。希冀刘允祥老人的传统石刻手艺在他们的手中发扬光大,继续刻录时代前进的脚步,记录淮安发展的历史,渲染人民幸福的生活。
非遗石刻手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022.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