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4号线地铁到塘坑站,穿过旧镇步行到家需二十分钟左右。
途经旧镇街市,这条街的“门脸”更换频繁,几日不见就换成了别的店面。街上形形色色的人驾着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赶往不同的目的地,杂乱且规律。天空暗下来,各样的小吃推车便依约而至,别管是否正宗,天南海北的先在种类上占了优势。附近船厂的工人劳作了一天,结束工作后便三三两两的出来觅食。几个工友坐在一起,脱下布满油渍的工服,卸下了一天的沉重,若有啤酒的话,幸福先冒着泡沫溢出来,疲惫又随着泡沫消失不见。
搬到南沙已三年有余,在这条街上,长久存活的店铺不多,“春暖花阁”花店算一个,听名字便觉得欣欣向荣。但我不禁疑惑,在广州,哪个季节不暖呢?哪怕是冬天也冷不到哪儿去,“春暖”也许是强调新生。我路过时常去店里转转,有时带几束向日葵,毛茸茸的叶子托着金灿灿的圆盘,尽显可爱生机,可惜就是根茎易腐烂。相比之下姜花就接地气的多,它不一定非要跻身于花市,菜场也有它的一席之地,买完菜随手带两支回家,价格便宜,香味清新,形似蝴蝶般洁白脆弱,花期短只存于夏季,国外人也称它为“蝴蝶百合”,浪漫又婉约。花儿们层层叠叠、香味弥漫也分不清到底是谁的,热闹地挤在一起说悄悄话,店内鲜花和绿植分区域管理,看看绿植这边显得稳重冷静得多,不似花儿那样叽叽喳喳。一素一艳、一闹一静,俨然构成了一片小型森林。我想,人们爱花,大概是因为它装扮了生活的支离破碎,让生活美在一瞬灿烂在当下。
走进小巷,可抄近路回家,存活多年的自建洋楼几乎家家都有六七层那么高,低层住着房主,往上的房子就租出去。租户不断迭代更新,旧建筑也在原先的基础上翻修,房屋门前错落几盆绿植,或点缀生活也可避免小车停车入侵。小巷逼仄,人们面对面走过几乎摩肩接踵,显得小巷格外拥挤。转角有一户单间,住着一位五十岁的大姐,路过时她的门是敞开的,我并非故意窥探他人隐私,城市里人们各自的圈子壁垒森严,唯独这户单间门经常敞开着属实奇怪,墙上被花里胡哨的海报贴满,细看是超市的宣传单,整齐并列着,能想到这间房子历经多个主人,墙面一定不堪入目。房间简陋至极,只摆了张一米二的床,看得出来这样的立锥之地租金不会高。再次路过时看到她蹲在门口视频通话,已经晚上八点的房间还未开灯,路灯照亮她疲惫的脸庞,我这才意识到她舍不得开灯,外面的路灯总比屋内亮堂些。这是谁的母亲,又是谁的女儿,在为谁节衣缩食又在跟谁报着幸福平安。我不得而知,世界熙熙攘攘,从来没空弯下身子去聆听谁的委屈,掂起脚尖也未必能被听见,关了灯黑夜也许能将悲伤藏匿起来。
转弯经过广场,飘来一阵浓烈的草药味。在广东,怎么会少了凉茶。凉茶并非茶,而是中草药植物性饮料。这家“王正凉茶”在旧镇立足十个年头以上,店内摆几张小圆桌,桌上放有糖果、陈皮等物品。初来广州时我不明白为何中药口味的凉茶能被众人喜爱,竟有人坐在桌前像享受咖啡般悠然自得品鉴,不似我抿一小口就蹙起了眉头,五官都挤在了一起。老板会根据情况挑选适合顾客的凉茶,再安慰般地给几片陈皮。广东多雨且潮湿,水质偏燥热,人们便用中草药来消热祛火。糖水和凉茶,都是广式生活的良剂,有些甜,吃着吃着就腻了;有些苦,品着品着却逐渐回甘。

路过菜市场,人一多,路就显得更瘦了。小摊从市场里延伸到街上,好不热闹。大家走来走去,十分拥挤,就像海里奔腾的浪花般川流不息。沿街摆满了蔬菜和水果,让本不宽的街道显得更局促了。摊位上多数是农户自己种植的小菜、水果或打捞的小鱼小虾。种类不多,以新鲜赢得青睐。最多见的就是自家种的芭蕉,像长了老年斑,一簇簇不算是明亮的黄,只要你愿意了解它的内心,会讶异它们剥了皮果肉仍是白色的,断不可以貌取人。阿公阿婆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望眼欲穿,你若停留在他的摊前,眼神一对上便志同道合了。每逢赶墟的时候,这条街就水泄不通,自行车、电瓶车、三轮车、货车、小车混杂在一起,形成壮观的洪流。各式摊贩种类繁多,五湖四海、南北交融。北方老面馒头、烤生蚝、长沙臭豆腐、广西甘蔗,猫山王榴莲等各地小吃从吆喝的喇叭里重复传出,叫卖声此时彼伏,将旧镇的喧闹推向高潮。
两年前我还能从市场边的羊肠小道直达小区,从热闹的市场走进来,立刻恢复宁静,一池绿水尽收眼底。池塘这头是个养鸡场,那头是片空地,小区里的阿姨叔叔们多是从乡下来城里带孙子,孩子们上学去了他们没事做便开了那片荒地,搭上架子,种上了西红柿、丝瓜、小葱、香菜等。原本沉寂的土地顷刻因为这些蔬菜的到来沸腾起来。中国人的根都在农村,在城市里能像在老家一样给田里种上点东西,吃上亲手种的新鲜蔬菜可谓难得。这条小路连接了旧镇和小区,这些蔬菜融化了城市冷漠的邻里情,这片菜地填满了思乡的缝隙。后来池塘被土填了,菜地也被推平建起了居民住宅楼,挖机轰轰作响那天我看到几位菜地临时的主人也来了,他们伫立良久,没说什么又好像说了很多。后来再从阳台望下去,我竟然也想不起池塘原来的模样,就像从未存在过一般消失了。城市好像一天一个大变样,后来者无从知晓脚踩的高楼下,曾经播种了多少希望带来了多少收获。

看远处的明珠湾大桥,跨在珠江上似一道绚烂的雨虹,明珠湾大桥突破了珠水边界,实现了彼岸通融,气势磅礴的造型也使其成为南沙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时如此的方便快捷,让我不禁想到明珠湾大桥未建成时,要到对面万顷沙去需乘船渡江,船票三元一张,电动车也可以随人上船,电动车估计也没料到此生能有乘船的体验。我曾坐过一次,到江那边只需十多分钟。船身有些破旧,但破归破,乘船的人不觉得危险,这种沧桑反倒让人内心感到踏实心安。旧也一定意义上代表经验丰富。赶上落日的时候,夕阳的辉彩与融融江水交融、野鸭戏水、风摇芦苇,像驶在一条洒满金光的大道上。下了船,进入了新的世界,河涌纵横、鱼塘映日、芭蕉迎风,优美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如今从主城区到万顷沙车程缩减至五到十分钟,真是赶上南沙建设的好时候了。

珠江湾小区临江而建,记得第一次到江边是在2016年,那时江边只有部分地段有栏杆,没有专人打扫卫生和治理环境,江面漂浮着垃圾,江边野草丛生。再看看现在海滨壁道的规划,宛然已成了南沙一个打卡圣地。海滨壁道南临凫洲水道,东侧与南沙花园酒店,与滨海公园相连,北侧为南沙科学城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主体区。海滨路设置了生态绿芯区、丝路海韵区、创意水岸区,乐活花园区等四个区域。晚饭后人们便熙熙攘攘从各个角落涌向江边,有人立麦唱歌,歌声被风吹散,一日劳作的疲累也随风消逝;有人组团跳舞,小孩子也夹在中间有模有样的扭动着;沿着蓝色的步道不缓不急的走着,节奏慢下来,彤云密布、余霞成绮,无声的江水像空中的云流动起来,内心尘埃不在。
这是寻常的旧镇时光,它也许在逐渐变新,就像我家楼下被填平的池塘一样,不知什么时候会道别,发展给南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无限的可能。如果时间有印记,我想它定会记录下这惊人的变化。
时间长河奔流不息,穿越风平浪静,淌过急流湍河。旧镇从每个角落迸发出生生不息的烟火气,那些人热热闹闹、那些蔬菜挨挨挤挤,却最让人舒适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