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文/韩积蕊(山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此语出自《三字经》。
《三字经》为国学启蒙首选读物,世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距今已有700多年。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影响最大,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共一千余字,三字一句成韵,短小精悍,诵之朗朗上口。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及民间传说,易诵易记,广泛生动,言简意赅,对儿童学习做人的道理,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启发他们勤奋学习有很好的作用。
《三字经》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教育,是不会知道礼仪的。
有一则修身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一位雕刻大师在林中漫步,捡到了一块上等的木头。大师将木料运回家后,端详良久,决定把它雕刻成一尊佛像。他花了许多时间,精心设计,细心雕琢,终于雕出自己心目中满意的一尊佛像。
大师完工之后,看了看地上剩下的木料,弯腰捡起一块顺手将它做成了一只木鱼。
安置在寺庙里的佛像,天天受到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欣然享受着鼎盛的香火和丰盛的供奉,身份地位尊荣备至。而那只木鱼则被放在神桌前,随着和尚早课晚课的诵经声,不断地被敲打着……
一天夜里,木鱼问佛像道:“我们来自同一块木料,你可以享受供奉,而我每天被人敲打,难过死了,为什么我们的命运怎么差距那么大呢?”
佛像说:“当初你不肯接受刀斧加身,而我所受的雕琢之苦,不是用语言可以形容的。我忍受了多少痛和疼,付出了多少辛酸和泪水……而你呢……虽然我们出自同一块木料,谈到待遇,肯定会有天壤之别了。”正如朋友圈里流行的一句话:不怕苦,苦半辈子,怕苦,苦一辈子。

玉不琢,不成器,忍受雕琢方能成大器。因为修身所受的磨砺、规诫、坚韧、寂寞之苦使我们成其为人,因为避重就轻、逃避吃苦而终身受着敲打,成为佛像或是木鱼,决定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一块美玉需要雕琢打磨,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一个人需要良好的教育,获得知识,练就本领,绽放人性的光芒,散发人性的光辉,施展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
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之所以成才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不学,不知义,不管他的天资如何聪明,如果不用心学习,就不可能通古博今,明白事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
如今社会多元化发展,处在青春期的年轻人,要勇于担当起时代的重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丰富的知识学养和积极主动的实践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自强不息,绽放人生的精彩。不要因为自己的彷徨迷茫,而忽视了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荒废了时光,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悔恨终生。


作者简介: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康庄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聊城市家教名师,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临清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擅长书法、篆刻。1988年30岁开始写作,编著六部书稿,出版三部:1990年出版《史地歌诀》1991年《新编历史歌谣》荣获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2021年主编《家教文墨香》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著书立说搞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为政府为百姓做公益。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