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时转变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尽早适应云南省新课标新高考改革的大趋势,我校丁钦华董事长特邀著名教育家孟国泰先生来我校开展培训,向全体教师传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
听完孟先生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激发了我对传统课堂的很多思考。
孟先生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的艰辛路程。二十多年前,孟先生创立“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可想而知从个体出发的“三标课堂”生存之艰难。
二十多年筚路蓝缕,孟先生苦苦坚持,今天,“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与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孟先生的教育思想显现出勃勃生机。

培训会上,孟先生向我们详细阐述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的整套理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强调在“做”中学,要让学生变老师,不断刺激学生调动五官,发动思维,主动吸收知识,探索世界。
此外,孟先生还现场组织教学,向我们展示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的具体操作流程。12个学生自告奋勇走上主席台,面对面就坐分为两组,孟先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让这6个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从个体出发,个体学习,个体不会对子帮,对子不会组长帮,组长不会全班帮,全班不会老师帮,很快引起了台下阵阵掌声。
这样的课堂是轻松愉快的,在这里,教的,快乐;学的,也快乐。对老师而言,组织生教生、生考生、生帮生,是快乐的。创新是快乐的,思考是快乐的,观察是快乐的,识记是快乐的。

孟先生的“三标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三标课堂”主张从个体出发,在“做”中学,学生组队相互学习,人人都是小老师,这些使我一下就想到了100年前的陶行知先生。1915年,陶行知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教育家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学成归国毅然放弃大学教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农村,立志要改变中国农村教育极端落后局面。之后,陶行知在南京城郊晓庄等地方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实践。
孟先生提倡的在“做”中学,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主张十分像,而陶行知为提高农村的识字率而进行的“小先生制”(老师每天给学生教几个汉字,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小先生,回家要将这几个字把家人都教会,促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加强对汉字的理解,即在‘教中学’)与孟先生提出的“个体不会对子帮,对子不会小组帮”本质是一样的。

在孟先生的课堂里,我彷佛看到了陶行知的影子。
没想到,100年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能够在今天孟先生的课堂再次复活,对此,我内心激动。
孟先生不仅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中实践得淋淋尽致,他还结合自己对思维和创新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颖的主张。
在听完孟先生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后,促使我对当下的课堂进行了反思。
现在,我们大部分课堂仍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听的多,写的多,背的多,而想的少,这样的教学没有完全解放学生的思维。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根本点在于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当下新课程改革以素养立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必将会带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
今后,我们要深耕课堂、潜心研究,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的理念运用到课堂实践中。
作者:易序泉(宣威六中麒麟分校帅亚高中教师)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