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
文/龚文瑞,
图/钟贞培 姚名春

在兴国县城西街,矗立着一座清嘉庆八年(1803)始建的越国公祠,祠堂两侧的对联“由颍川迁平川衍派如川方至,先兴国封越国亢宗与国咸休”,彰显出这是一位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历史人物。这位越国公就是唐代书法家、“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

名追先祖
钟绍京,字可大,唐代赣县清德乡平固原(今兴国县高兴镇)人。南北朝“侯景之乱”时,祖先钟宠举家南迁,定居在古虔州冈下朝天坊(又曰孝行坊),是为钟氏南迁始祖。殁后葬天竺山癸山巳向(今赣州市革命烈士墓后)。钟宠的儿子钟匡由虔州冈下朝天坊迁至赣县新兴乡平固原(兴国殷富对江,今兴国县高兴镇殷富岗)。传至钟绍京一代,瓜瓞绵延,族姓大显。公元659年,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相传这天是黄帝诞辰,也是文人墨客们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的佳日。午时,钟家诞生一个新生命。这娃娃有些神奇,一出生张开嘴就有双齿当门而生。遵循客家风俗,父亲钟法遵为之取乳名“牙仔”,大名绍京。
牙仔五六岁时便与笔墨结缘。父亲悉心指导他,给他讲祖先钟繇,讲书圣王羲之,教导他要有所成,唯有勤练,别无他径。为此,牙仔日夜沉浸于书法练习中。他敬仰书圣,风雅亦随,喜爱白鹅,每至夏天便往灵山去,一边隐居读书,一边研习书法,白鹅则在一旁的湖中漫游。后人感念之,把他读书的岩叫做“读书岩”,把白鹅游的湖叫做“鹅湖”。
青年钟绍京的书法艺术已然卓尔超群,得到礼部尚书裴行俭的赏识。裴行俭亦是书法名家,又善于识才,遂向高宗保荐钟绍京。钟绍京凭借书法特长而在京城长安谋得职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进入朝廷的钟绍京,初为司农隶事,尽管只是一个负责教民稼穑的小官,钟绍京却干得很认真。垂拱三年(687),钟绍京因其书法精妙开始受到武则天的器重。三年后,武则天登基,为显示武周王朝的新气象,下旨“工书凤阁”,由钟绍京负责将宫内所有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全部重书一回。良好的创作氛围,令钟绍京的书法有了异常精进,他的小楷作品愈加出色,声名越来越大。
在我国书法史上,钟繇被尊为楷书鼻祖,其17世孙钟绍京亦名追先祖,后人以“大钟”“小钟”称之。钟绍京的传世书迹《升天太子碑碑阴》《灵飞经》《转轮王经》《维摩经》等,成为历代书法学习者的法帖。北宋曾巩评价说:“绍京其字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宋代米芾《书史》称钟绍京书法“笔势圆劲”。明代董其昌赞曰:“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清代叶昌炽则称:“钟绍京与薛少保齐名,开元初书家第一。”

因功拜相
武周长安二年(702),钟绍京迎来又一次升职——宫苑总监,五品官。然而,好日子不长。中宗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逊位。随后几年,整个大唐处在政治动荡中。
中宗李显即位后,立韦氏为皇后。韦氏效法武则天篡夺了朝廷大权。景龙元年,皇太子李重俊被杀,中宗也被韦氏和安乐公主毒死。随后,扶李重茂即位,韦氏以皇太后身份摄政。
此时的临淄王李隆基政治上日趋成熟,他决计重振李唐。为谋求政变成功,他对葛福顺、陈弦礼等禁军官员“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对宫苑总监钟绍京也有意走近,“与之朋友,言及家国,深相款结,彼此同气相求,相见恨晚”。景龙三年(709)六月二十日,李隆基率领数十人进入宫苑廨舍中,“绍京乃趋出拜谒,隆基执其手与坐”。《新唐书》中亦载:“幽求之谋,绍京之果……皆足济危纾难,方多故时,必资以成功者也。”“绍京之果”,就是赞扬钟绍京当时果敢的决心与行动。
三鼓时分,行动开始。李隆基及钟绍京率工匠二百余,手执斧锯,砸玄武门,入太极殿,斩杀韦氏一众,政变一举成功。当晚,再次登上皇位的李旦(睿宗)下旨,封钟绍京为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参知机务。第二天,又拜中书令,享一品,封越国公。钟绍京就此成为“江南第一宰相”。而岭南张九龄为相则是24年后唐玄宗开元九年的事了。

宦海沉浮
然而,在血雨腥风中诞生的新朝廷内部,党派纷争异常激烈。出身低微的钟绍京很快遭到政敌的各种攻击,成为宫廷内部权力争夺的牺牲品。史书记载,钟绍京主政掌权的这几日,“既典朝政,纵情赏罚”,引发同僚“众皆恶之”。唐睿宗的儿女亲家、大书法家薛稷说:“绍京素无才望,出自胥吏,虽有功勋,未闻令德。一朝超居元帝,师长百僚,臣恐清浊同贯,失于圣朝具膽之美。”在大量排斥政变功臣的背景下,唐睿宗采纳薛稷之言,改任钟绍京为户部尚书,出为溱州(今重庆綦江区万盛)刺史,逐出长安。
钟绍京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在溱州任上,他率领兵民修建溱州楼,带头训蒙童、传道义、授书法,并倡导孝行文化。在溱州有一条河流,名水澴河。据传,对岸一位叫周诚的后生,父丧,家贫。一日,周诚过河进城买米,返归时发现水澴河突发大水,无法回家,想着母亲还饿着,心急如焚,便头顶米袋泅水过河,被激流冲走,幸得生还。钟绍京闻知,对周诚孝行大赞,还将水澴河改名为孝子河。孝子河一名沿用至今,钟绍京为官倡孝的故事也流传不止。
两年后,李隆基即位,念及旧情,召钟绍京返京,复拜户部尚书,迁太子詹事。然而,当朝宰相姚崇向来不喜钟绍京,不断向玄宗进谗言。命运多舛的钟绍京再次被贬出了长安,外放绵州刺史,再贬怀恩尉,迁温州别驾。15年后,68岁的钟绍京才再次被召。朝堂之上,君臣相对,言及往事,玄宗“为之惘然”,即日便封钟绍京为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又转为管理东宫事务的少詹事。这位力助李隆基走上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在京城度过了他人生最后19个春秋,直至天宝五年(746)逝世。
值得重视的是,后世在评说唐代功臣时,仍给予钟绍京很高的荣誉——建中元年(780),德宗重赠钟绍京太子太傅;大中初年(847),宣宗将唐立朝以来将相功臣绘像于凌烟阁,钟绍京图像赫然有列;钟绍京的家乡江西历代都把他列为乡贤,赣南客家人推之为“赣南十大乡贤”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