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大力弘扬审美自信
刘斯奋 / 文
关于文化,对它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归根结蒂,其实就是价值观与道德观的问题。是人类面对生存与繁殖这一终极需求,所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作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类,其价值观与道德观固然有共性的一面,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今天我们来谈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包括近百年中国所经历的深刻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形成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这是我对当前提出坚持文化自信这一重大课题的认识。
现在,我想就坚持文化自信这篇大文章当中,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即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想的自信,谈点想法。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反过来又作为其外延和包装,通过各种文化生成物,(包括礼仪、文学、艺术、服饰打扮、建筑以及各种风俗习惯等等),对这种价值观与道德观的传播和继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二者可谓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信的时候,不但要注重对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坚守,同时还要大力强调对审美理想的坚持和弘扬。

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想是什么呢?
这就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极端,主张对事物和真、善、美的把握要执其中,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认为过犹不及。其集中表现,就是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教。例如写诗,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太愤怒或太悲伤时都不适宜做诗。因为会“失之大怒其辞燥”,而悲伤过度,则会撕心裂肺,写出来的诗都不会好。所以主张“长歌当哭,要在痛定之后”。又如书法,一笔一画都要守在中间;再如绘画,在中国传统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入画的。如死亡、战乱、灾祸,杀人、流血都不画。因为人类社会或大自然的这些极端的、非正常表现,都不符合中国文化的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为贵”的中庸之道。这与以执着的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艺术以激情之极度发挥,揭示之穷尽形相,表现之繁复淋漓为最高境界。西方主张愤怒出诗人。画画也是无所顾忌,战争、死亡、流血、砍头、解剖,这些揭示人类“原罪”及其救赎的事物,全都可以入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如果形象地加以譬如,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包子”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包在里头;而西方文化则是“比萨”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亮在外头。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制高点。只有站在制高点上,才能真正与别人分庭抗礼。

但是近一百多年来,由于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形成巨大而沉重的包袱,使我们在实现向工业文明转型时举步维艰,以至陷入了濒临亡国灭种的苦难的深渊。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我们审美理想也受到强烈冲击。当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和更新变革的必要。而且,时至今日以及将来,与西方对话始终是需要的,互相学习借鉴也不能停止,但是,却不应樊篱尽撤,甚至举手投降。例如过去有那么些年,各种西方现代派后现代的文化,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建筑、绘画、雕塑以至以丑为美的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纷纷冒头,颇受追捧,就不能说是正常的状态。究其原因,是近百年来,由于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盲目地自我否定,一味地对西方的东西顶礼膜拜,结果习惯了外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再加上一批“借洋自重”的人帮着起哄,我们的心中就没底了。其实就拿所谓“抽象”艺术来说,中国才是鼻祖。世界上只有中国把文字发展成了一门高妙的艺术,书法作品就是高度抽象的线条和笔墨。再如戏剧,四个小兵往台上一站就是千军万马,一根马鞭就代表了追风赤兔,开门上楼都是虚拟的,不是抽象是什么?还有八大山人笔下的花鸟鱼虫,真实的哪是这个样子?都是经过了抽象处理。而且中国的抽象艺术老百姓都能看得懂,不像西方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观众很难建立起共同的欣赏语境。与中国相比,他们那些才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所谓“抽象艺术”其实还很幼稚,很不成熟。事实上,所谓现代艺术思潮曾经覆盖整个文艺领域,但在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等方面由于很多作品突破了艺术的底线,都早就退潮了,最简单的原因是没有读者和票房。剩下美术因为还有某些“买家”在炒作,一些文学创作由于外国势力推波助澜,所以还撑着。但还能撑多久?不妨拭目以待。

再回过头来看,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当真落伍了、过时了吗?当然不是。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审美理想只有民族差异的问题,没有过时的问题。《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今天仍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床前明月光”也至今被人们吟咏不绝。这里可以举华人电影导演李安的三部电影作品——《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为例。由于这三部影片创作手法上都运用了中国传统含蓄、内敛、温柔敦厚的审美观念与表现手法,结果在奥斯卡评奖中连中三元。相反,许多极力摹仿迎合西方传统审美趣味的所谓中国大片,却纷纷铩羽而归。这也证明,只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独特魅力,就会在艺术表现上显得别具襟怀,大异其趣。从而使对方自觉不能,自叹不如,赢得敬重。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当前重建文化自信,不能忽略大力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理想,只有做到这一点,文化自信心的重建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才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名家刘斯奋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