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国华
三都这个东海之滨的美丽港湾,一直都是海上的战略要地,驻防在此的海军福建基地,就象一个守护神保卫着祖国海疆的东大门。
一群生活在4008部队海军大院里的少年们,伴随着潮起潮落的涛声,沫浴着轻拂脸颊的海风,从小就与大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她)们喜欢晨曦的日出、喜欢睛朗的天空、喜欢岛上的美景、更喜欢湛蓝的海域。

风采依旧的三都澳,碧波荡漾,细沙剔透,阳光明媚,海鸥欢歌,依照着潮汐的规律,变奏着自然的传说。涨潮时象出征的勇士,不惧艰险,奔涌向前;落潮时象归巢的侯鸟,全身而退、归心似箭;平潮时则万赖俱寂,声息波止,整个海面婉如一个天然的游泳池。
水兵是海军战士的伲称,搏击海浪,挥臂疆场是勇士戍边御国的基本功。对于在海岛上成长的军中少年来说,学会游泳应该是不在话下,但要敢于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浪遏飞舟”,却是得有精湛的泳技和过人胆魄。

三都岛与礁头隔海相望,港湾起伏,海滩遍布,其中“著名的海滨浴场”有三块,新海堤与老码头之间,老码头与部队码头之间,船坞与气象台之间,那里都曾给我们留下美好的青春记忆。
新海堤深水处的拦鲨网、部队码头浅滩边靶船的艇身,船坞旁伸向海中的栈桥……这一切至今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
老码头是一个天然跳台,在掌握了游泳的技能后,每当涨潮之际,许多“飞将军”就会聚合在此一显身手,享受一番。
特别是快艇开过的几分种后,那一浪接一浪的海涛,置身其中,仿佛把人带入一种仙境,随波逐流,惊险激动,快乐无比。

小伙伴刘国爱跳“冰棍”,怕海水呛到,总是有一个招牌动作,用手捂住鼻子,跃入海中;刘国强显示其“浪里白条”的本色,高高腾飞“掀身探海”;还有的人会来个前空翻,这在当时就是个高难度动作;大家奋勇争先,各显其能,纷纷展示着自己的“绝招”。
平潮时,迎来了小憩的半小时,此刻风平浪尽,扑腾了一阵子的“群英”们偃旗息鼓,平躺在海面上享受着天然的日光浴。
三都的“天然浴场”,沙底平缓,水浅清亮。每当涨潮时,翻卷的波浪,如同开心的使者,热情的向岸边推进,引诱游人尽快加入嬉戏的行列。

夏日,特别是伏天酷热难当之际,泡在海水里非常舒服,会产生飘飘荡荡、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感觉。
来这里游泳的,学游泳的大人小孩,身着短裤,吼叫着冲向水域。熙熙攘攘的人流,飘满一大片海湾,随波逐浪,好不热闹。废旧汽车内胎充气后成了初学者和女孩子的护具,在当时已属“奢侈品”。水性强的游泳高手,会向深水区进发,在不断起伏的海涛上,体会“浪遏飞舟”的快感。

海里游泳,不经意间,喝几口海水是常有的事,游泳时最好侧脸。否则,偶有飞溅的零星浪花会窜入口鼻,盐涩味道会呛的人不知所措。
哪时也没有防晒霜,几天海浴后,伙伴们都晒得黑不溜秋,肩膀、后背起了一层盐咸皮,揭下来就是一长条,这样的情景可持续到立秋时节。
在掌握了游泳技能后,一些人时不时会到距码头几百米海中间的灯塔上窜个门,虽说距离不算太远,但海流湍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偶而,港中会有万吨世巨轮停泊,由于水深浪急缘故,巨轮大都要停泊在海中,一些水中高手,为了检验自己的耐力和勇气,顶流而上,往返巨轮与老码头之间,以完成泅渡为自豪。
巢纪平是有名的急先锋,套用如今时髦话“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一次他和阿坚、阿强兄弟等四个人,竞萌发挑战自我,横渡海峡的念头,早上带上游泳圈就出发了,目送他们远去的身影,说老实话,我还是为他们捏一把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四个人就这么,臂波斩浪,勇渡海峡,真可谓英雄壮举,要知道在他们之前还没听说有人渡过海峡,但豪无畏惧的征人竟克服险阻,顺利到达彼岸。

朱小宁是我们游泳圈中最成功的人,他靠着一米八几的个头,修长的身材,过人的悟性,勤奋的锻炼,顺利入选福建省水球队,经过不懈的努力又被国家水球队选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接见,当时,在三都岛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