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路灯》
第一章 洪荒年代(1-3)

豫西伏牛山有条源于商雒地区的、清澈透底的河流,在崎岖蜿蜒的翠峦巉岩间横冲直撞,吸纳着沿途千山万壑中的涓涓溪流,渐成一条桀骜不驯、咆哮不息的蛟龙,跳瀑跃潭、翻滚着清澈涟漪和雪白浪花,一路向东,经洛阳、入黄河,进大海,赴全球,滋润全人类!这条河叫洛河。
洛河与玉泉溪和双龙溪交汇处,有块叫洛浦坪的平地。
平地沿洛河修了一条西起玉泉溪口,东至双龙溪口,长4公里的导流堤,叫“安业大堤”。这是西敬局村开明乡绅张同升先生,1930年捐资五千大洋修筑的。“安业大堤”围护着五千余亩的河滩地不受洪水侵犯。这些河滩地里多种水稻,稻熟季节一派翠黄,稻穗在秋风的吹拂下,稻浪起伏,煞是好看。
洛浦坪上沿,是永宁县城。城里店铺林立,街上行人川流不断。这里五天一集,每逢集时,周遭十里八乡的人云集在这里。人们带着农副产品,手工艺品,鸡鸭牛羊等禽畜来这里交易。街道两旁摆满了杂货摊,布匹、衣服、小孩玩意、日用杂货等物一应俱全。街两旁的空场里,有粮食坊子,牲畜市,木实市,竹货市……

还有各种卖小吃的蒸肉、牛舌头馍、肉包子、凉粉汤、锅盔、蒸馍……
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讨价还价的,高声叫卖的,吆喝找人的,满街嘈杂,一派繁忙,热闹异常……
县城东门里路北有一个临街四合院,叫卫家大院。临街五间门面,门面后是个庭院,五间出厦上房,东西各两间厦子,堂屋后是座花园。门面房和堂屋,东侧各有一条过道,连接大街、庭院和后花园。这是按当地建筑风水中的“坎宅巽门”而建的。坎为正北,在八卦中属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避免火灾。巽即东南,在八卦中属风,把大门建在风位上,意为进出顺风,平安吉祥!
四间门面房是中医诊所。紫黑色漆明锃亮的大门两旁,悬挂着两块黑底白字的木牌,右边写“悬壶济世济黎民”,左边写“治病救人救苍生”,门楣上悬着“行医之家”的匾牌。

室内一派古色古香。迎门墙上挂着张仲景的画像,两边写着“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画像上方是“医圣”二字。画像下边置一漆明发亮的八仙桌,桌旁放一把硕大的罗圈椅,椅里坐着一位慈眉善目、须发皆白、头戴红顶黑绒瓜皮帽、上身着黑缎子衣褂,精祖瞿铄、面相福态的老先生,头顶墙上悬一块友人赠送的长方匾牌,上书“国医卫廉琛老先生”。他正聚精会神地给病人号脉、观舌、开药方。西边的石青色帐幔下置一条长凳,上面坐满了候诊病人。东面是一长条几,条几上放着杵药的砧臼、戥子、石尺等物。一位头戴红顶黑皮帽的中年人,一手拿戥子,一手不住地抽、推药柜的抽屉,为病人拾药。他是卫老先生的长子卫超。他的弟弟卫韬正在济汴中学上学。西间里放一张白床单覆盖的单人床,是供老先生为病人检查病情用的。最西边一间是寝舍,供夜里值班的人用。
庭院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堂屋坐落在两级台基上,门楣上是块“奎兴堂”的匾额,这是卫家的堂号。廊房外的庭院里种植着梅花、桂花、海棠、玉兰,这些树的枝叶茂盛。天井庭院里摆满了盛草药的簸箩,庭院里弥漫着浓郁的中药味。
后花园的花圃里,种植着牡丹、芍药、水仙、月季、兰花、牵牛花等名花奇卉,芬芳袭人!
卫老先生名祜卿,字廉琛。一生秉持“借富济贫、重责薄利”八字理念经营诊所。即富人看病适当多收费,贫穷、特困人家看病,少收或不收费。人命关天,责任重大,要不惜一切代价救人,但为一家人生计,看病还是要收取菲薄利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家人衣食有着,老少平安,也过得有滋有味!

作者简介:卫冠武,男,汉族,1943年元月生,东关村八组人,家住抬水堂后祖师阁前。1969年西安冶金学院毕业,分配到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任公司副经理,副处职务。后调入总公司劳资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十多年,高级工程师。2003年在劳资处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