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风光适切地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该作品再版了很多次,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作者:林海音,现代女作家。原籍台湾苗栗,长于北京,代表作《城南旧事》、《晓云》等。她不仅创作了许多小说和散文作品,在出版业上亦有许多成绩。从1951年开始,主编《联合报》副刊10年,树立了编辑的典范,提升了文艺副刊的水准和地位;1961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接纳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台湾作家滋长成林。1998年,获得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终身成就奖。林海音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个人魅力,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文学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坛与世界文坛的桥梁。
三毛曾经说过:“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才成就了那么完美。”但是童年在林海音的笔下,却饱含了一种忧郁的味道,仿佛不是一个平凡的小说故事,而是关于过去的真实回忆。整本书分为五个短篇故事一个后记,每一篇都浸染了浓浓的惆怅,这是怀念特有的忧郁滋味,典雅柔美,它常常会让你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柔柔地触摸到了你心底最柔弱的地方。
当你翻开这本小说,会觉得文笔很幼稚,看下去才意识到正是这种童真的口吻使得情感流露更纯粹更强烈。孩子分不清好人坏人,也不懂什么是疯什么是贼,因而才能从实际感受真实的评价一个人。
但是在这样的作品中,作者描写的并不只有单纯美好的东西,在儿童的眼光下,社会的苦难与不公也有最赤裸的展现。作者童年时代中,那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包括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下,然而作者用笔让我们随着英子的眼光,越过了时代社会中的大是大非,描写了一连串下层人民挣扎落寞的生活。失去了爱人和孩子而发疯的女人,供不起弟弟上学而行窃的哥哥,命运坎坷的兰姨娘,死了儿子又找不到幼女的宋妈,英子对他们所经受的苦难表现出深刻的同情和悲哀,使《城南旧事》这部小说集的整个基调都散发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也不止是大家的家国情怀,还有普通平凡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样一部安静的小说,不像是一个故事,而像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寓言。那些点缀在英子人生旅途中的人和事,就这样匆匆远离。昔日像一首诗,躺在回忆的深处,不曾忘记也不需要想起,因为他们早已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从秀贞身上看到了她的可怜和可爱,从小偷身上看到他的无奈和可敬,从兰姨娘身上看到她悲苦的童年,从宋妈丧子后仍善待东家的孩子看到她的爱心。作者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是在不经意间传达了一个孩子的想法。
林海音曾说过,“写《城南旧事》是无法忘记老北京的生活以及魂牵梦绕的童年。”每个小故事都是一场离别,就那么淡淡的告别了过去,一切的欢笑和苦痛都仿佛一场永远无法忘怀的梦。
离别是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事之一,撕心裂肺的哭喊,涌上心头的种种回忆,离别后的怅然若失,过了许多年想起来还是会感到痛楚。我们也曾经像英子一样学唱那首忧郁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我们一直都在离别,和我们的朋友,家人,还有旧时光里的自己,在哀叹离别的同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悄悄的长大了。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南旧事,在童年角落让人回味无穷的点点滴滴。请不要为了那些已消逝的时光而怅惘,因为这也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