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调查报告》
文||汪建华
(报告是关于在校学生在实习期间谈恋爱的情况和处分意见)
声乐班同学叶老师告诉我;她正在听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小说“飘”,那个倔强的敢爱敢恨的郝思嘉(有人译名斯嘉丽)马上就从我脑海里“飘”了出来。我写过看了这本长篇小说后的观感,在哪里呢?不记得了。于是,在书橱里翻了半天,却翻出了一本插队时,我在煤油灯下写出来的习作集,里面夹着一份调查报告的草稿,引起了我自己对自己写的文字的好奇。这份报告是我七九年留校江西高安师范后,领导要我去调查七八级两个学生;在实习期谈恋爱;被实习学校告状的事情。虽然,我搜遍了脑海中残留的记忆,都没有找到关于此事的蛛丝马迹,或只言片语,还有那两个学生的印象。但是,现在的我却生出了一肚子的话想说。
当然,我先将这份报告,原封不动地放在桌子上。(学生名字简)
《关于朱x萍、杨x华在实习期间谈恋爱问题的调查报告》
朱,女性,系南昌知识青年,籍贯高安,入校前下放在靖安仁首。1978年考入高安师范中文班学习,学习期间任生活委员。于1979年8月底分配靖安县仁首中学实习。
杨,男性,现年25岁,系高安伍桥人。1978年考入高安师范中文班。入校前情况不详。于1979年8月底分配在高安东方红公社连锦中学实习。
朱、杨在党的培养下长大,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高安师范。在校期间,两人都为班级学校做了不少社会工作,也能够刻苦学习,积极上进,特别是杨作出了不少成绩,得到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可是,他们两人同一个班,又同是干部,接触频繁,逐渐产生好感,但能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自觉地以工作、学习为重暂不谈及恋爱。在面临分配离校前夕,大约在七月十三、四号两人才正式提出,确定关系。(详见《与本人谈话记录和本人检讨》第1、6号)。
自此,两人都产生了错误认识,认为实习便是分配了工作,可以谈恋爱。加上,由于朱母不同意此事,杨为了加深感情,使此事稳定下来,便疏忽了自己的身份,放松了要求,以致在实习期间两人谈恋爱,来往共七次。使朱实习所在学校领导同志深为反感,提出意见。
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在实习期间两人谈恋爱的情况:
经过调查,两人在实习期间谈恋爱是确有其事。但在校期间没有谈。杨去靖安朱实习学校五次,朱到高安杨实习的学校两次。(详见旁证材料5),《与本人谈话记录3》。
杨去五次时间大部分都是在9~10月份,因听说有反映,以后就不再去了。每次去是住在朱的弟弟的房里,(朱的弟弟也在仁首中学任教)。时间最长三天,周六到,周一早上就赶回高安。杨实习时任高二语文课,教学认真负责,虽然去靖安多次,与朱谈恋爱,但未影响工作。(详见《本人检查》6,参见《旁证材料》5,4。)
朱去两次高安,一次是10月29日左右,一次是元旦休假。每次是朱在杨的房间里,杨另住在同学那儿。朱第一次去时,在高安生病,三天四晚超假;第二次到了高安后,帮杨洗了被子,住了三天。(详情见下面,)(参见《与本人谈话记录》,《旁证材料5》
两人来往无不检点行为。但是,难免要对工作有一定影响。至于仁首中学所发公函提出的几点,在程度上有些言过其实。(原由可找朱杨面谈。)
二 朱第二次请假,事先写好了续假信的情况:
元旦时,朱因实习学校只准了她去高安的假期,而她又想去南昌,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事先写好了续假信一封,交给陆x金同学,要他在2号交给校领导。陆觉得不好,3号就将实情向校长汇报。校长生气地在教师大会上提出批评,并撤换了朱的班主任工作。朱回校后认为委屈,母亲生病无人照料也是事实,便也赌气,不去承认错误。关系有些僵持。(参见《旁证材料1、2、3》和《与本人谈话记录》)
据调查,朱杨在实习期间谈恋爱,行为正当,并不诡秘。杨的工作深受连锦中学校长和师生的称赞。朱在实习学校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朱两次超假,并且不应该事先写好续假信,在她实习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朱杨两人在实习期间谈恋爱,特别是朱对工作造成影响,并有违反纪律,欺骗行为,这是不好的。但在对他们谈话后,都有认识,已分别作了较深刻的检查。因此,我们认为,为了教育他们,给予杨口头批评,给予朱严肃批评。
调查人:汪建华

不知道这份调查报告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读后感,可我自己却非常吃惊,自己怎么会写这么一份调查报告的,那时一定是有样品模仿的吧?我的一生就只写了这么一份调查报告,但是就是这份报告,宣告我与政治仕途无关。因为我也十分诧异自己有勇气,面对那时女生实习的学校发来的红头文件,愤怒的文革式犀利的文字,我却娓娓道来,为两个年轻人开脱,最后不了了之了。
那时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学校里的年轻人,天天在一起学习生活,青春的荷尔蒙又正是最兴奋的时期,总有一些人敢于挑战严苛纪律,早早涉入爱河,就“被调查”,“被禁止”,甚至“被处分”。当然,毕业了,可以随意。我总是觉得,他们的心里也有一个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吧?
读“飘”,正处于南北战争的美国,因为战火纷飞,流离失所,艰难的生活中,郝思嘉也在勇敢地寻找爱情。完美的梦二次破裂了,最后才明白,还是那个她不爱的瑞德才是她的归宿,是她真正的爱。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把她的爱情故事描述得波澜壮阔!
回到现实,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上有何许多的老姑娘与钻石王老五。老姑娘们依然在梦想着有朝一日,亿万身价的白马王子会来牵她的手,而钻石王老五的工资,永远也买不起上千万的婚房。就是已经结婚的房奴们,也心情沉重。我突然觉得,那年那些“被调查”的年轻人多么的幸福、美好,因为他们的心里都是爱,禁止不住的爱。原来,爱在战火中可以磨练,在重压下可以挣扎,可是在功利面前,不要说爱,连荷尔蒙也可以没有了。
那么,现在的调查报告,应该写什么呢?

耿坚老师评语:
为两个学生谈恋爱事写调查报告,也算是奇文奇事一件,是那个荒唐年代的畸形产物。
我到是觉得,这两学生是幸福的。其一,在当年那种浓烈的极左氛围中和泯灭人性的学校领导的围猎下,他们认认真真地相爱,世间还有比在应该恋爱的青春年华进行恋爱更幸福的事吗?在那个革命口号肆虐的年代多少人错过了青春年华和恋爱季节,他们没有错过,他们是幸福的。其二,他们遇到了一个有良知有爱心对人世间对世人有怜悯之心的好老师用自已并不强大的翅膀护佑了他们,用客观的有分析的文字抗住了红头文件和文革式犀利文字,使他们免遭迫害。而这种迫害在当年完全是可能的。只要红头文件没人抵挡或者调查的人想把这件事做成自已向上爬的垫脚石,迫害随时可以发生。现在事情势头逆转了,所以我说,从这个角度讲,他们也是幸福了。我念书时我们学校中文系有一对学生谈恋爱,就因谈恋爱这宗罪加上家庭出身不好(当年这也是罪)被迫害到双双跳入学校前面漕河泾自尽。留在岸上的遗物中有一本《少年哥特之烦恼》。人性之恶,无处不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人性之善,无处不在。
您这份报告如能现在让两位学生看到,会成为一段佳话,甚至可以成为一档电视节目的吸晴题材。



作者简介: 汪建华,文学艺术爱好者,退休前是英语翻译。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枫林诗社,遐龄诗社,建设诗社会员。诗词作品散见申江诗潮等许多微刊与杂志,与诗友合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把心交给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