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丰碑——怀念姑妈文/徐光富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姑妈是对我影响很大很深的一位女性,她是我的亲人,也是我的恩人,也许在别人眼中,姑妈只是一位个子不高的慈祥老人,但在我的心里,我的姑妈是一尊有菩萨心肠的须仰视的丰碑!
在我父亲的哥哥姐姐中,只有姑妈一个是女的,也只有她嫁到城里开枝散叶。姑父是隆昌火车站装卸队的党支部书记,他们住在县城北街7号,育有六个子女。姑妈的这个家,在很长的时间里,像荒原的一颗大树,荫庇着李徐两个家族。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姑妈在缝纫社工作,相夫教子,做饭洗衣,家务繁杂。退休以后,还要揽些裁缝活儿贴补家用。
姑妈对乡下的亲戚有种特别的悲悯和照顾。在物质极度匮乏的七十年代,每到过年,姑妈都要给我家和大伯家拿两把他们从牙缝省下的面条。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在那个一切靠供应渴望填饱肚子的年代,这面条对大部分的农村人来说,绝对是上好的美食,是奢侈品。
进入八十年代,表哥表姐们都有了不错的工作,姑妈每年都给晚辈发压岁钱,前年我回老家,去看望姑妈,她还给我们发压岁钱。我说,我们都长大了,应该我们孝敬姑妈。她却说,我在一年才能给你们发一年了。她一生勤俭持家,却从不做钱财的奴隶,把亲情和帮助别人看得比钱财重要,这是何等的见识,何等的气度,何等的胸襟!她让我看到了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
姑妈对我恩深义重。我10岁那年,姑妈把六哥的皮鞋给了我。在我读高中的那几年,为省住校费,我住在了姑妈家楼上,成了她家的编外人员。姑妈对我非常关照,视同己出。每天下晚自习回去,她都要给我烧洗脚水,有时回去很晚,她要给我留门,也一直等到很晚,她还常给我留好吃的,帮我改善生活。她对晚辈从不溺爱,做人是非分明,说话心直口快。
八四年高考前几个月,电视里正热播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我很是痴迷,看的时间长了,姑妈就要批评我,叫我别玩物丧志。有姑妈的鞭策,我不敢懈怠!姑妈对我的好,是我发愤读书,奔出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姑妈的家,门前有电杆,左有铁匠铺右有理发店的老县城北街七号,是我儿时的向往,少时的依靠,中年的牵挂,晚年的怀想,是我思乡的情结,归家的航标,离家的前哨,是我奋斗的见证,是我受滋养的爱巢,是我人生坐标的重要符号!
在我印象中,姑妈家简直就是一个育人的摇篮!除了我,姑妈的侄孙盛明俐、明富、明磊几弟兄都在她家住过,也都上了大学和中专,姑妈的儿女的孩子,也都在这里养育过。尤其是大表姐的一双儿女卢静卢军,大表姐因公殉职,表姐夫远在红原,小静和卢军自幼跟随姑妈长大,后来,小静成了公务员,卢军去深圳当了教师,我发现,在姑妈身边成长乃至生活过的人,都成不了坏人,她的言行会影响你鞭策你,她的言传身教 就是一座标杆,让那些卑劣的灵魂无法通行!
回想在我大二那年,姑妈六十大寿,作为穷书生的我没什么可送,我请慈眉善目的书法教授荀运昌老先生帮我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姑妈非常喜欢。现在想来,这不就是姑妈博大胸襟和高尚品格的最好写照吗?姑妈做得一手好菜,热情大方的姑妈常在家招待各路宾客。我亲耳听到,无论是四哥的战友,五姐的同学,还是六哥的发小,都亲切地称她老母亲。我常想,姑妈一无权势,二非富豪,平凡普通,也没多少文化,有什么魅力能赢得广泛的认同与尊敬,我突然想到名嘴白岩松说过: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姑妈行善一生,虽没得过什么证书和荣誉,在亲友和邻里却有极好的口碑。我们都准备过年回家给她庆贺九十大寿。上周的13号傍晚,四弟来话,姑妈去世。我忙给五姐打电话,一个晚辈接的,说五姐正忙着找东西。在这个我曾多次想到过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回去的时刻,我却只好心存愧疚地让母亲回去送姑妈最后一程。
所幸姑妈的晚年,子女孝顺,众人敬仰,在行动不便的几年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年至九旬,去无痛苦,可谓善终。后来我给五姐打电话,五姐说“成都重庆的亲戚都来了,很热闹。”我想,很多人都思考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有意义。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当然有意义,做一个普通人,用善良唤醒良知,用善心照亮他人,用善行滋润亲友,寿至耄耋,生受崇敬,死得哀荣,不仅有生命的长度,还有生命的高度,这样的人生,也是很有意义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即使去世,还会活在人们的心中!
前月姑妈床上摔下,虽不曾伤及内脏,定有惊惧,电话里没得事的宽慰竟成绝语,有人会说她是真正的解脱,我要说她是高尚的轮回!姑妈回到了乡下,回到了生长她的土地,在果园,与她一直关爱的小弟(我父亲)隔路守望。
周末,我翻看六哥微信,看到姑妈照片,音容宛在,潸然泪下,写下此文,以慰长想!愿我亲爱的姑妈一路走好!
欢迎关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