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庆昌(江苏)散文3篇
作者简介:程庆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环安工程师。作品发表于多种报刊、杂志,入选多种选集,多次在全国诗文大赛中获奖。出版散文集《家在苏州》(与李建荣合著),纪实文学《乡村匠人》(2017年苏州市作协重点作家扶持作品,获得2020年江苏省报告文学优秀报告文学奖),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北桐星火》(与李登求合著,入选2019年安庆市长篇精品工程)。革命历史题材中篇小说《星火》(与李登求合著)入选安徽省文联、安徽省作协“红星照江淮·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主题征文。



1.《风过保圣寺》
一、晚唐遗韵
苏州甪直古称“甫里”,晚唐诗人陆龟蒙隐居甫里时号“甫里先生”,“甫里”两字,把一个人、一个村落,紧紧攥在一起。
镇上有保圣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乃其中之一。儒、释两家,在古镇上交相辉映,古镇也因此经文飘香。甫里先生只是其中之一。
甫里先生墓,在保圣寺西一隅,高高银杏树的掩映之中,据说是衣冠冢。甫里先生是甪直不折不扣的故人,放浪江海行迹不定,在曾经栖居的地方,有个皈依之所,也是对他追崇与厚爱。
在晚唐文坛,陆龟蒙可谓一帜独树,是难得的“一股清流”,诗文皆有上品之作,不畏权贵,关注民生,敢为民苦民怨立言,时文多有辛辣讽喻意味。且诗家夫子不为世所拘,常一蓑一舟,一壶老酒,出没于烟波太湖。他的诗文,如律吕悠扬,在三吴大地,起伏跌宕,有关他的民间传说,可谓是枚不胜数。多少年过去了,保圣寺里尚有斗鸭池、清风亭,可惜一道绝世汤羹——甫里鸭羹,失传已久,徒叫无数人想念。许多典籍文章里记录的一鳞半爪,一样凸显出他的风采,他的智慧。他的画意诗情、山水情怀,煎熬内心里的民生疾苦,都像他的诗文一样,恣肆,不受束缚,在吴越胜地,经久不衰。
早就知道他的墓在保圣寺里面,很多次站在河的这边,朝那个地方张望。那个快意蓑舟的诗人,一支钓竿,一袭长衫,从天边的烟波里缓缓而来,落在平滑如镜的水面,泛起涟漪无数,他的诗唱随风起伏,在瓦肆间流连……这是怎样的诗人,又是怎样的一轴风情画卷?只是风尘滚滚的历史瞬间翻去,一切回归沉寂,又一切匆匆向前。
我是在一个雨后的日子,站在这一塚黄土前,向那个朝代眺望。时光太深,红尘太厚,云烟太浓,岚雾太重,就算我穷尽目光,用尽气力,也望不穿、看不透。眼前影影绰绰又模糊不清,只有耳边掠过的风,夹杂着晚唐遗韵,恣意奔涌,在小桥流水间穿梭迂回,一粒粒诗文,沾满湿漉漉的水汽,蝌蚪一般,在川流不息的波光里出没,若隐若现。
这天恰巧是清明节,无形中把古与今纽结在一起。做这样的怀想,多少有些沉重,黄土里的那些风情绰约,偏偏在心坎里激起涟漪无数。很想借没有生锈的文字,表达我们这些后来者的敬意与缅怀,目睹丰茂的草色,竟不知如何表述。时光习惯不言,怪只怪那些灵秀的文辞,早隐迹于江湖。
回头仰望,银杏树高大挺拔,满枝都是新叶,生命的气息,隐忍而盎然。千年的时光,已在它的枝枝丫丫里穿梭而过,包括那些晚唐风情,诗词雅唱。时代的气息、时代的风致都在它的身体里流连,栖息,积淀,在一方水土之间,耸立成一种标记,一种千秋不朽的纪念。
墓的前方,尚遗留清风亭,斗鸭池。在这些轮廓里里穿行,似乎正穿越时空,那个朝代,那个愤世嫉俗又倾情山水田园的诗人形象,就凸现在眼前,流淌自他心灵的文字,更是一种蕴味,滋润着这方水土,后世子孙,就徜徉于这样的文化脉络,一路成长,再书写些绵永的歌诗,咏唱脚下的人情风土,记叙贯穿古今的村落人家、小桥流水,在桨声灯影里,描摹风姿绰约的姿态万千。
这样的节气,这样的氛围,静下心,没有一丝杂念,与一个朝代的诗魂做心灵的交流,是不是三生有幸?纵然会有些许落寞浮上心头,但那些文化气息,历史钩沉,入得肺腑,是不是也是一种际遇,一种沉淀?
二、魂兮归来
保圣寺西,仅一墙之隔,便是叶圣陶纪念馆,原苏州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旧址,先生的墓,就安在这里,令无数后来者追崇敬仰。
先生说,甪直是他的第二故乡。
先生年轻时,有段时间在甪直教书授徒,老街的闾巷、小桥流水间,自是留下他足迹无数。沿河人家、烟水横陈、新月灯火、柳影清风,肯定都陪伴过他,成了他可以推心置腹的邻居,有很多话都会说与它们听。
水乡的毓秀,浸润他的才思,光阴自有沉重,青春一样激情飞扬。他的睿智,他的文章,也如老街里流水,绵邈不绝。尽管后来因为理想和追求,先生离开了甪直,离开了这个古镇村落,离开了热爱的讲台、亲手创建的生生农场,但他脚下的那条长路,贯穿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家园,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教育史,抑或在出版史上,都留下辉煌的一笔,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勇向上。
时代会成就一个人,翻过来,有些人会影响时代。这种荣誉,先生当得起,最难得他离开那么久,还想着甪直古镇,念着“梦想开始的地方”。
三千年古吴水,风物无两。先生在它的怀抱里长大,洗涤了内心。
瞻仰叶先生纪念馆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又是怎样的一位先生,在水乡泽国,在晨烟暮霭里,引导朗朗书声。我似乎看到一袭长衫的年轻先生,在乡村的阡陌上漫步,在油灯下奋笔疾书,在教室里一字一句授业解惑;看到无数双求知的眼睛,因为有了知识的浇灌,不再茫然和麻木;看到坚毅和笑容,写在每一张童稚的脸上……社会的进步,民众的觉醒,在于打破桎梏、推陈出新,在于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欣欣向荣,先生一直在鼓与呼,在这条时代进步的道路上,毅然前行。
回过神,只有捉不住时间,无声流淌,每一秒,都镗鞳有声。都说岁月无痕,也许未必,它的痕迹,可以留存于每一个空间,譬如先生经历过的那些光景,已经烙刻在这方水土,只要触及,就能感觉到心灵的柔软和恣肆,不单单是一桌一椅,一书一画。
先生的铜像,端肃而温润。目光深沉,回味过去,眺望未来。顺着这目光朝前望,每个人眼里,都有一片深远的天空。
天地壮阔,人生浮浮沉沉又多姿多彩。
三株高高银杏树,陪先生伉俪度过了一段旖旎时光。小桥流水,轻舟鸥鹭,本就是一副隽美图画,再添加些绿柳翠荷,桃花人面,更富于画意诗情,只是已成追忆。先生的文字,秀逸而平实,味永而绵厚,咀嚼再三,余韵悠长,如同小桥下的流水,日夜流转又不着一丝痕迹,情愫万千又不流露丝毫轻浅。如此风物,自是深入肺腑,即便是在以后远离的日子里,在先生心里,都没有淡忘这三株参天古木,这古树,在他心里生了根,一年一年,根尖没停止过伸展。
自古人生百年,韶华难继,再怎么无法割舍,也拗不过光阴翻卷。先生暮年,还时常念叨着高高银杏树,为成全先生的心愿,后辈把他的墓安在这里,即使第二故乡,也算得上桑梓之地,先生魂归故里,也算了却生前遗愿。
墓园的石刻四周,均饰以桃李图案,喻先生桃李满天下。肃立于先生墓前,感慨万千,一代圣贤,如星如斗,惟有仰慕、敬佩。在仰慕中汲取教诲,在敬佩中陶冶情操,让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内涵,日趋完善,慢慢有点建树,就是功德无量。
浅薄文字,以飨先贤,内心里的尊崇,纯朴、清澈。
2.《邂逅黎里》
一、梨花开
春日,去黎里,友人候在古镇门口。多时未见,问暖嘘寒,一座古镇亦老朋友般站在身边。
江南多古镇,每座古镇都有自身的故事,亦有不一样的精彩,如同世间的人,各有特质,难以雷同。
这黎里古镇,又有怎样的特质?撩开它的面纱,又会是怎样的惊喜?好像这个答案,就藏在友人的微笑中,散布在他身后的古镇里,等我邂逅,等我一点一点打开时光的卷轴。
友人家在黎里,当是最好的导游,笑着跟他说,带我去哪,就去哪,相信此行不虚,一定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古镇,见识到不一般的黎里。
老街是古镇的脉络,我们钻进街巷,随意穿行。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古镇不会褪色的风情画,每一座古镇又因地借势,缔造出不一样的韵味。一处处江南人家,演绎出不同的烟火味道。大抵这也是一座座古镇幽清安然的根本。周庄有周庄的风蕴,同里有同里的雅致,甪直有甪直的原汁原味,这黎里古镇,自然不少它的怡然与清雅。一座古镇跨越时光千年,屹立不废,就在于它的涵纳与孕养,这黎里,裂开时光走过,又在江南的土地上,润养多少风物、滋生多少人情!
小巷深深,人情若织。跟在友人身后思量:小巷深深深几许?
在一座院子的拐角,眼前一亮:伸出院墙的树枝,梨花带露,一片洁白,开得正盛!精灵一样的梨花,是不是也知道我来了,站在巷子里,迎接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外乡人?
院墙已然斑驳,深深浅浅的雨痕,清晰可见,像是光阴随意皴染。黛瓦灰墙,安享时光,灰黑色的瓦当,像是深沉的眼睛,注视着往来的人,坚守内心的澹然,极像这座古镇和生活在院子里的人。春风律动,无处不在,探出院墙的几枝梨花,把眼前的春天,点染得恰到好处。宛若这一刻的古镇,就该是这般模样,如水的江南,就不能少却这样的素雅与温馨。
友人见我止步不前,一副憨态,笑着问:看见啥了?
我指指院墙上的梨花。横空而出的梨花,已成为风景里的风景。
一枝梨花生白烟。友人点头,望望天,又望着斜出院墙的梨花,慢慢吟哦: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
心中一动,好个美妙的梨花村!即便只际遇这树梨花,一样不少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烈和兴奋!
慢慢前行,一树梨花在眼前若隐若现。一边走,友人一边跟我解释,黎里曾名梨花村,刚刚那两句诗,袁枚所写,很早之前,黎里就是不少文人墨客的心灵栖息地。
这个黎里!一个梨花村,该生根在多少人的心里、梦里。
心中满树梨花开。一树梨花、一座古镇,不动声色交融在一起,沉淀的时光,不露痕迹。
耳边好像响起悠长的声音:梨花村里梨花开,乡情醉美梨花白。
二 柳亚子故居
来黎里,一定要去柳亚子故居看看。毛泽东主席尊他为“人中麟凤”,是黎里的骄傲。
走近大门口,无形的气场包裹每一个人,一道门槛,仿佛能隔断门里门外的光阴。
柳亚子旧居朝南临河,共五进,每进门墙高大坚固,饰以精巧细致的砖雕门楼。原是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里的私邸,厅堂楼室气宇轩昂,庭院备弄结构完整,长窗画梁雕绘龙凤,绝非寻常府邸。
兀然记起老先生《浣溪沙》里的一句:“火树银花不夜天”,从投身救国救民开始,到见证新中国成立的盛况空前,诗人的内心波澜壮阔。毛泽东主席唱和:“一唱雄鸡天下白,诗人兴会更无前”,酣畅新生中国的天翻地覆,赞赏、鼓舞热情澎湃的诗人!
阳光暖暖的、软软的,或穿过花窗,或洒落在天井里,光影参差,勾勒出一幅韵味悠长的图画。雕花的门,雕花的窗,静卧在时光里,等待每一个有心人,不会错过每一次回眸。仿佛读诗读史的那些人,就隐在门窗后面,不声不响、不言不语。阳光太浦河的流水一般,缓缓流淌,风物在,人情在,诗心、抱负也在。
蹑手蹑脚,生怕弄出些声响,唐突了这一片悠然与宁静。时光的镗鞳有声、笔墨的恣肆磅礴,似乎一直在深深的院落里,萦回不散。
一扇一扇大门,裂开厚厚的时光,牵引我们进入丰润的往昔。那些人、那些故事,就镶嵌在一方方古旧的砖瓦里,等着每一个人沉下心来触摸、品读。光阴深深,岁月徐徐,来来去去的人,远了,影子也浅了,有过的时光,会一直在。
第五进是气派的藏书楼,东西两厢与前楼相通,是颇具江南特色的走马楼。楼中任走马,厅堂好吟诗,悠哉快哉!砖雕门楼,玲珑剔透,人物花鸟,形象生动。诗书江南或者诗酒江南,才是最好的描摹。
不由想到南社。
南社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深厚影响,柳亚子先生是发起人之一 ,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柳亚子先生出生书香门第,少年时就有救国之志,成年后爱国情怀愈加炽烈,革命志气愈加高昂,以诗歌为武器,具有鲜明的战斗性。斯人虽逝,正气长存!
凝视雕花的窗棂,再抬头看看四角天井上的高天,春天醇和的气息徜徉不散,似乎能看到一双双眺望未来的眼睛,耳边的微风里,分明响起一声一声吟唱。
很想坐在河边的石阶上,染一身阳光,跟流水清风低语。春日里的老房子,安然屹立在花影深处,一片青天下,浮光荡漾。
三、乡味悠长
一晃就到了中午,好像望得到老房子上飏散出缕缕炊烟。隐隐约约的炊烟,为我们还原古朴的老街时光。
脚下的古镇,依旧留存这些入心的味道。
友人笑着说,带我去个好地方,地道的黎里味,一定会叫我味蕾大开、念念不忘。
想问清楚,友人故意卖关子,三转两转,来到巷子里的一家老店。店面不大,几张八仙桌,古色古香。
店老板跟朋友很熟,问:来朋友了?
友人说:对,来古镇转一转,再尝尝你做的黎里辣脚和套肠。
老板说:不尝这两样,就不叫到过黎里。
友人说:再加一坛绍兴女儿红。
不一会,辣脚和套肠摆上桌。白的鸡爪,佐以红椒粒、姜末、蒜末,煞是爱人。套肠切成一指宽的片,里面的圈圈清晰可见,点缀葱花、浇上酱油,若浅浅的水墨正在慢慢洇散。
女儿红开了封,酒香逸散。
盐水河虾、清蒸白鱼、蚌肉金花菜、汆水鱼丸……江南的滋味,瞬间丰满起来。
友人往我的盘子里夹了一片套肠、一块辣脚,说:先尝尝这个,正宗的黎里味道,喜欢吃,等会带点回去。
辣脚酸中带甜、甜中带辣,酥鲜入味;套肠香糯劲道,入口清爽醇香,弹性十足。这些平常不过的食材,满涵一方乡土的滋味丰厚。
友人问:味道如何?
我回答:好,妙。
友人哈哈大笑。店老板正忙碌,好奇的望着我们。
友人说:老伙计,我这朋友向来嘴刁,你家的辣脚和套肠,合了他的胃口,蛮好,蛮好。
老板嘴一咧,笑容满面。
春天悠然而至,门里门外,春风四起,格外煦暖。
边吃边喝,边听友人介绍:黎里辣鸡脚,源于川菜泡椒凤爪,经本地有心的餐饮人改良而成,佐以糖、醋、小葱、老姜、大蒜头、辣椒、盐、料酒等十几种食材,所以酸中带甜,香中带辣。套肠就是将洗得一白二净的猪小肠塞入大肠,一根大肠能塞进七八根小肠。“套肠”也要功夫,大肠皮子要塞得薄薄的,依稀能见到小肠而不破。
原来有这么多奥秘!
每一座古镇,都有属于它的独特味道,正是这些乡味,支撑起连绵时光里的乡土风韵。貌似平常的食材、融汇泥土深处的味道,为古镇、老街,嵌入数不清的回味无穷,能够际遇,真是有幸!
友人一直笑眯眯的看着我,我也给他夹一块辣脚、一片套肠。
杯里的女儿红,香气越发醇厚,能醉倒时光一片。
忽然想,这个春日里的黎里古镇,极似院墙上的那枝梨花,素雅浅淡里,始终洋溢着温情。枕着酒香,沉醉在老街深处,甚好。
3.《天平闲话》
一、枫染山醉
苏州城西木渎天平山,四时风景如画。待秋渐深,满山枫叶映亮半个天空,颇为壮观。这些红枫,早就成为人们心中一道风景,足可与寒山寺的钟声齐名。不单单姑苏城内外,家喻户晓,江北江南,知晓者甚众,枫红时节会在很多人心里撩拨出万千意蕴,有关天平红枫的画意诗情、辞赋文章,更是能信手拈来,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绝妙情致。
枫叶正红时,我们践约而来,慢慢靠近天平山,不敢随意弄出一点声响。
走进山门,与高挺的枫树照面,如同故人相见,即便不出一言,也格外温暖。每一片枫叶,经过阳光烘焙、季节梳理,站在每一根树枝上,倾情释放热烈而饱满的红艳,就是一朵朵火苗,正在不遗余力的燃烧,在每一双注视的眼眸里,涂抹最浓艳的色泽,在一个个人心里,轻轻刻上时光的喟叹。每一声惊叹声里,勾兑出旖旎风情,这诗一般的画,画一般的诗,相互映衬,又相得益彰。
阳光毫不吝啬,肆意漫洒,红红的枫叶,镶嵌些金色,更是风情无数,曼妙无比,不拘深浅的色泽,慢慢流动,生出涟漪一片,向前波动,每一圈波纹,都是一种韵律的变换,每一次起伏,都伴随入耳的音节顿挫抑扬。
风,善解人意,极似江南女子的柔荑小手,在阳光里,在万千红叶间,轻轻拂动,宛若拂动了筝弦,叮咚有声。些许闲逸、超然,顷刻间穿透百骸,秋天的律吕,季节的谣歌,刹时在血脉里汪洋恣肆,令人有些按捺不住,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不时被风翻动的叶子,无疑是一页一页书签,浓缩天地间情愫无数,自在袒露,不卑不亢、不娇不媚,与有缘人相遇,随便欣赏,随便阅读,随便无数人在橙红欲染中,跳跃万千思绪、无数感喟。
天平红枫,红得汪洋恣肆。
随意而行,际遇赭石一方,上书“枫染山醉”四字。细看乃范曾所题书,自有大家风范,即便无声,守候在枫林间,愈加彰显一园隽美、文化底蕴。这“染”“醉”二字,更是蘸满灵气与俊逸,为天平胜景,做了最酣畅的书写。满山枫叶,满山色彩流动,山峰沟壑,浸染无数鲜妍,无边灵秀,似乎光阴里沉淀的所有色泽倾泻而出,无论明晦、参差斑驳,来来去去的人,能停下脚步、驻足而望的人,无不陶醉于一树树升腾而起的鲜活,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风烟里跳跃,在心海里蜿蜒,让久未释放的压抑,在万千火苗的蓬勃里,化为灰烬,随风而散;更快意于片刻的天人合一,不为尘俗纠缠,仿佛那一支红叶,就是自己,无法束缚的热力四射,便是不老的青春迎风飞扬。
沿登山的石径,缓缓而上,不时有飘落的枫叶在眼前漂亮的飞旋,像是无忧无虑的蝴蝶,随随便便就可以捕捉到一只;透过疏疏密密的枝桠洒下来的阳光,一跳一跳,在前面引路。此刻的天平山,每一处山坡、每一道幽谷、每一条山间小径,弥漫的都是红枫的气息,嶙峋的岩石和那些依然鲜绿的树木,倒成了它们的点缀,成了这无边红艳的绝妙装饰。
身轻好驭云,一步一步向上,山风朗润,天地壮阔。时间和空间,交融于一起,有我,也无我,天地清澄,世间清澄。
秋天的天平山,有无数种打开方式,火一样的色泽,火一样的情怀,只要走近它,就能触摸得到,那些绰约风情,沁入心海,绝对曼妙无边。
二、山风不言
与满山红枫的热烈绚烂相比,范仲淹纪念馆就幽静和岑寂许多,静静地守候,等有心人践约而来。当我把目光从簇簇红叶中收回,双脚踩过一径落叶,步入其内,历史无声洞开,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浑身不自主哆嗦一下。
在风云历史、时光长河里,范夫子堪称典范。不过,范老夫子也很寂寞,就像此刻看不见、捉不住、穿过庭院的山风。是非功过、成败得失早已交给历史。范老夫子只需要守着天平山,守着枫黄枫红就足够,尽管他的人生历程,需要如椽大笔才能书写。
范老夫子的文章辞赋,未必每个人能如数家珍,但先忧后乐的治世观点,流传千年,知晓者绝对甚众,以他为楷模的人,后世也不在少数,且一直激励着很多人为官为吏、为百姓谋福祉。这是一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坦荡情怀,也是他“兼济天下”的真实写照,更是适应时代变革迸发出的铿锵之音。
籍载这位范夫子关注民生、体恤黎庶,救百姓于水火,施仁政而泽海内,敢于变革,敢为人先,虽宦海沉浮,前途多变,受到打压、一度斯文扫地。老夫子依然高唱“先忧后乐”,不易志、不折节,不怨不尤,襟怀坦荡,有无数后来者追崇。虽然斯人早逝,千年难继,流传下来的亲民思想、文人操守,在时光更迭里,不知滋润了多少后来者,站在青史典籍,多少年后始终光彩依旧。
天平山有范家坟、高义园,范家跟天平山颇有渊源,范仲淹纪念馆建在这里,大有“千秋不用赋招魂”的意味。范夫子为官四方,青衫飘零,灵魂能回归到天平山,大概也合了老夫子的心愿。虽然在异地也建有他的祭祠,一年一年享受百姓的牲醴祭祀,但这天平山,是他的“母土”,值得他“归去来兮”。哪怕是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回归这片土地,他的魂灵,始终不改桑梓情怀,他的精神,更能激励后人,弘扬人间正气,自是有乡土里的清风蔚然。
山风入槛,不说话,也看不见影子,只知道它来了,院子里的树枝,动了又动,发出轻微的声响。山风不说话,一直陪伴着老夫子,有月临空的夜晚,一定会跟老夫子在历史和现实间自在出入。
跟着风的脚步,走到老夫子的跟前。时光静默,前朝后代不再有距离。
参拜老夫子高大的雕像,仿佛从他深邃的目光里,能看到贤哲心中的弘毅和温情。尽管千年时光,付之长河,如炬目光里的执着和怜悯,正是一个朝代千万民生的期盼,尽管也峨冠博带、高居庙堂,一稼一穑尽入眼底。这也是斯人已去、历史不忘的缘由,文章典籍里记载着他的点滴,浩浩青史长卷里,留有他浓重的一笔。
光阴漫卷,山风不言。
魂系桑梓,是漂泊后的驻足,是沉浮后的皈依,是一颗驿动之心回归后的安然。纵然千年时光流淌,我相信,这颗灵魂一直都在,年年都流连于这一片林壑之间,深沉的目光,依旧穿过红红的枫叶,眺望高天,依然挟清风而登临,眺太湖而长歌。
天地不言,时光不语,斯人犹在,山风不声不响。
又是一年秋光漫漫,枫叶如火,高高的枫树,犹如故人,守候在纪念馆边上,被风吹落的红叶,在半空中飞旋着,悠悠而下,风吹过,树叶簌簌有声,仿佛是无数声音在吟诵“忧乐”二字,那情怀,那肺腑,那热肠,被红枫濡染,绵延千载,永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