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19日早上8点40分,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走进宣威六中高二357班(本年级令人担忧的一个班级),开启了“三标课堂”新征程。
上课铃刚响,孟国泰先生就打开了话匣子:
“孩子们,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上两堂课,大家欢迎吗?”
“欢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
“给我两节课,还你一个奇迹!”孟先生神秘地说。
孩子们怀疑地看着孟先生,孟先生用宣威六中的校训激励孩子们:
“昨天,何学平校长告诉我,高二357班的孩子们勤奋、勇敢、善良、智慧,是‘校训’的代表,他们德学坚卓,是‘校训’的化身。”

但孩子们似乎打不起精神。
见孩子们有点不开心,孟先生干脆问道:
“孩子们,你们生病了吗?”
“没有!”
“你们坐牢了吗?”
“没有!”
“你们入土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生病,说明你们是健康的;既然没有坐牢,说明你们是自由的;既然没有入土,说明你们是活着的。健康的,自由的,活着的,难道还不快乐吗?”
“我们快乐!”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心结似乎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心结打开了,上课就成功了一半。
为了让大家体验高快课堂的真谛,孟先生首先问道:
“一个人徒步一小时能走多远?”
“5公里。”有的孩子问答。
“一个人骑自行车一小时能走多远?”
“20公里。”
“一个人坐绿皮火车一小时能走多远?”
“50公里。”
“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小时能走多远?”
“100公里。”
“一个人坐动车一小时能走多远?”
“200公里。”
“一个人坐高铁一小时能走多远?”
“350公里。”
“一个人坐飞铁一小时能走多远?”
“不知道!没坐过。”
“据说是4000公里,是飞机速度的3倍至4倍!现正在生产。”孟先生告诉孩子们,“你知道从绿皮火车到飞铁,要经过哪些改进吗?”
孩子们有点懵了。
“从绿皮火车到飞铁,一般要经过四大改进。一是,火车头变为动车组;二是,有砟轨道变为无砟轨道,三是,有缝对接变为无缝对接;四是,全程输电。”孟先生有条不紊地说。
孩子们会意地点头。
“今天,我来带大家进入课堂动车时代,如何?”孟先生问道。
孩子们送上热烈掌声,表示欢迎。

接下来,孟先生首先指导学生填写“己文化简案”,然后着手建设“三标课堂的四大工程”,并利用20分钟的时间为孩子们上了一堂“高二数学限时测评改课”(共10道题),在没有老师任何批改、讲评、纠错、辅导的情况下,孩子们不等不靠,凭着自主的能力与合作的精神,实现了华丽转身!
“三标课堂入门课”完美收官,何学平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高度评价了“三标课堂”。
何校长问同学们:
“同学们,孟先生给大家上的示范课,有启发吗?”
“有!”同学们大声而激动地说答道。
“靠天靠地靠祖上,都不如靠自己。今天,靠我们自己的相互帮扶,就把试题存在的问题解决了!了不起!你帮同学进步了,你要嫉妒、恨吗?”
“不!”孩子们自信地说。
“觉得帮别人会耽误自己的人,还用耍小心思吗?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咱们的整个群体发展了,共同进步了,大家就好了吗,是吧?”
“是的!”孩子们齐声回答道。
“这样的课堂,我感受是很深的!确实,与传统课堂相比,现在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所以,我们的老师要变过去的‘教’为‘导’。这不是说老师就不重要了,老师很重要!老师要在顶层设计上、引导上下功夫,对吧?我们的同学呢,要在高人的引领和指点后,靠自主的努力去学习,去思考,去动脑筋。脑筋开动了,自己慢慢就聪明了!有些人在行动上笨手笨脚,其实是脑袋不开窍呀!所以,孟先生今天的这个示范课,无论对我们老师,还是对同学们来说,都有很大的启发!让我们再次感谢孟先生!”
“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吗?”孟先生接过何校长的话问孩子们。
孩子们摇头。
孟先生讲了一个故事:
“天堂与地狱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智者带人分别去看了天堂和地狱的进餐场景。在地狱里,人们长得骨瘦如柴,愁眉苦脸。原来,每个人都在用长柄勺喂自己饭,但很难喂得着;而在天堂里,人们长得白白胖胖,笑逐颜开。原来,他们在用长柄勺喂对方饭菜。”
孩子们都笑了,并表示要搞好互助与合作。

孟先生抓住机会,一气呵成朗读了两个“互助歌诀”:
父母是一撇,我就是一捺;
我与父母互支撑,家庭和睦万事兴。
老师是一撇,我就是一捺;
我与老师互支撑,教学相长奔前程。
朋友是一撇,我就是一捺;
我与朋友互支撑,患难之处见真情。
祖国是一撇,我就是一捺;
我与祖国互支撑,国泰民安享兴盛。
互动互动,
相互促动;
只促不动,
必然被动;
积极主动,
才能成功。
孟先生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下课了,孟先生依依不舍地说:
“今天只是‘三标课堂’的入门课,希望尽快与大家再相聚,建设更加精彩的‘三标课堂’!”

“三标课堂”示范课结束后,孟国泰先生与何学平校长在他的办公室深度沟通“真教育”。
谈话间,何校长提到了自己在2003年4月发表在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学刊》上的文章《教育该不该实行“量化管理”》一文,并从发黄的文件里翻出了这篇文章。此文后来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真的了不起!

孟国泰先生快速浏览了此文,觉得很有价值,当即表示把此文上传“北京头条”。
此文一经发表,便产生了强烈反响,说明何学平校长的影响力巨大!
文中说: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这句话把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辩证关系揭示得入木三分,其哲理性内蕴不能不叫我们叹服。比照一看,值得我们探讨对量化管理的概念应用及其导向作用。现在在学校管理中,大力倡导和使用“量化管理”这一概念,使得学校管理中的“量化”极端化,直接导致了管理的片面性。应该说量化不是教育管理追求的目的,它只是教育管理的一种方法,如果过分强调量化,就会把量化在实际上变成我们管理追求的目的,产生量化的形式主义,进而会得出荒诞的结论或结果。因为我们都很清楚,学校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量化而量化,其真正目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最终是要由教育效果来检验的。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评价,说现在的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规范死板,但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扎实会考试,成人后可做一些继发性的创新工作,而美国的课堂教学活跃灵变,掌握基础知识不够系统,但成人后原创力强,原始性创新占充分优势。他最后总结说,两种教育各有优缺点,应该两相结合。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细细品味时,我们发现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劣是明显的,虽说两相结合,事实上我们应该多向美国教育靠一点。因为原始性创新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突破性创新,而继发性创新不过是对原始创新的补充和完善。新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在这里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在反复查找何学平校长的资料,并经过与何校长的不断沟通、碰撞后,孟先生得出结论,称何学平校长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集大成者”!
作者:青力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