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601—648),字宾王,今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前曹村马庄人。其祖父马暹北齐时曾任茌平县令,其父马瑗曾任本郡户曹主事,后因其少时父母双亡,致使年少孤贫。但其天资聪颖,勤读博学,尤精《诗经》《春秋》。不过又因其生性豪放不羁,不拘小节,乡亲们普遍看不起他。
唐高祖武德年间,马周补授博州(治聊城故城王城)助教,但其依旧性情豪放,且爱好饮酒,不把讲授当回事。遭刺史达奚恕屡次斥责后,马周断然离职而去。后经曹州、密州、汴州。在密州幸遇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建议并资助他西行入关发展。而在汴州却遭浚仪县令崔贤百般责辱,马周心怀悲愤毅然西行。一路辗转,终于到了临近长安城的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市)。
马周到新丰后便来到一家客店中,因店主只是热情地接待那些商贩而不理睬马周,马周就叫店家拿来一斗八升酒(约21.6斤),一个人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并以酒洗脚,店主王公深感惊异,这才忙与马周打招呼。几天后,王公见马周颇有雄才伟略,在得知马周已身无分文还要到长安城去时,不但谢绝马周欲拿狐裘抵顶住店和酒饭钱的诚意,还书信一封推荐马周到城里后去外甥女王媪开的䭔饼店居住。
马周行至长安城内,便住在了王公外甥女开的䭔饼店中。该女子因丈夫三年前亡故,一人支撑这个小店,人称王媪。后来王媪还成了马周的妻子,留下一段传奇姻缘。马周在此住了些时日,王媪怕影响马周前程,便托人介绍马周去给在朝廷当官的武将常何家做了家客。贞观三年(629),唐太宗要求朝臣评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曾研究儒学,便将圣上征谏一事安排给马周代笔,心怀治国安邦志向的马周,很快就替常何撰写了二十余条谏议。
常何将马周撰写的二十余条谏议上奏太宗后,条条都合太宗心意。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惊异,询问他,常何回答说:“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听后便立即召见马周,在马周还没到时,太宗竟派人催了四次。马周到后,太宗跟他谈得很愉快,认为他很有才能,随即便安排在门下省供职。由于常何推荐马周有功,太宗还赏赐他三百匹绢。
贞观六年(632),马周上疏以孝为基、反对世袭、审慎用人等多条建议,被太宗一一采纳。贞观十一年(637),马周又上疏阐述节俭于身,恩加于人;刑赏教化,减少徭役;建章立制,长治久安;以人为本,强化基层等执政理念,太宗看后依旧称赞不已。马周善于陈奏,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就有很高声誉。中书侍郎岑文本说:“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榷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
马周还上疏改制官服,将原来只有黄、紫两种颜色,改为三品以上穿紫色服,四品五品穿朱色服,六品七品穿绿色服,八品九品穿青色服,以便通过服饰就能知道官员的品级,且让身居这些官职的人有了一种责任和义务。还建议改革驿站制度,提出“飞驿以达警急”,同时为有效制约驿马因私滥用,提出把驿马马尾截掉的办法,今日公务用车采用标识化办法防止公车私用也是运用的这一理念。而针对长安城每天早晚派人喊话提醒居民防火防盗,马周提出在各条街道安上大鼓,采用置鼓代呼办法替代人工传呼。之前进出城门,人们自行其是,经常出现拥挤不堪状况,马周建议采用“入左出右”办法,这应该是交通史上的一大创举。
马周患消渴病,整年不好。唐太宗临幸翠微宫时,敕令寻求优胜之地为马周修建住宅。著名医生宦官使者,前往探视的接连不断。太宗经常令负责帝王膳食的尚食官把御膳送给马周。太宗还亲自为他调药,并令皇太子亲临问病。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初九,马周病逝,终年四十八岁。马周临终前,要回他的一大帙书函陈事表章,亲手烧掉,而且感慨地说:“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马周去世后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唐高宗登位后,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庭。
马周自贞观三年(629)因代常何上疏二十余条谏议得以进朝任职门下省,后又因其屡次直言进谏,匡正朝政得失,被太宗多次擢授要职,曾历任监察御史、承议郎、侍御史、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治书侍御史、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中书侍郎、太子右(左)庶子,贞观十八年(644)迁中书令,自后马周终以自身的超世才华成为一代布衣宰相。再后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马周一生接续郑国公魏征的风骨,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得唐太宗爱重。太宗尝以神笔赐马周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马周风云际会的传奇一生,自后不但载入史册,而且他的诸多观点和主张得到历朝历代许多从政者的重视和众多文人墨客的赞誉,特别是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极高评价。毛泽东在读到《新唐书》马周奏疏时曾写下:“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作者简介:刘本科,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史爱好者。作品先后发表于省内外报刊。主编多部文史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