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生幽谷独自芳
文/朱双顶
千年练就寂寞功,半归自然半归品。兰生幽谷,无人自芳,不以无人是愁,不为俗尘所染,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变色,经岁寒而不凋,叶姿优雅,幽香清远,发乎自然,以清而不寒之志、秀而不媚之容、泌人心脾之香而倍受人们称颂喜爱。兰自古有之,但古之兰非今日之兰,是有其名不为今之同,大概到了唐以后兰蕙才逐渐同于今日的花香叶不香的国兰。兰花以其花香色清韵雅的外在美、温馨自然高雅清纯的内在美,而形成了一种融华夏的道德修养、人文哲理于赏兰品兰的兰花文化,是中国远古时期见于文学作品中最为丰富的花草之一,被赋于了人的品性与精神格调的象征,列在“四君子”之首。

将兰用在结交朋友之喻上,就当属自《周易》始。《周易》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志同道合之人之间的说话话语,像兰草一样芬芳。由此“义结金兰”成语传扬开来,以喻结成很投合的朋友。
将兰花象征着爱情,《诗经》中有记载。《郑风•溱洧》名篇中,具体记载了春秋时的郑国青年男女相约于阳春三月秉执兰香,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情景,以及青年男女互赠勺药香花以结相思之情的美好场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蕳即兰也。阳春三月,溱河与洧河,正冰化雪消而丰盈,一群青年男女兴高采烈地来到河边,每人手里都拿着散发幽香的兰花,好像是要准备送给即将遇到的心上人。兰在这里散发着爱的芳香而引人入胜,成了爱情的象征。
将兰花象征为君子,则是自孔子开始。三国时魏人王肃收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就是告诫弟子要常与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了香气。所以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语使用。君子也就这样与兰花相关联。据《琴操•猗兰操》中记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用情寄于兰芳,以表生不逢时却又保持“王者香”的刚强坚毅之心。有了《孔子家语•在厄》中孔子对子路之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把兰比作君子,称之为王者香草而一直影响后世。

说到兰,爱之深、情之切,应为屈原莫属。屈原在《离骚》中以美人香草为意象,象征自己的忠君爱国的品德和人格的高洁。所以兰作为香草之一就倍受屈原所看重,在《离骚》和《九歌》里竟有二十多处写到兰。如《九歌》中的“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等,喜爱之情、高洁之喻跃然诗中。
将兰花引喻为佳子弟,则是东晋时的事了。据《世说新语》中记载,一日,谢安与子侄们相辈,又对他们进行开启式教育,就问道:人们为什么总是希望子弟好?他的侄子谢玄从中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自此便以“芝兰玉树”比喻佳子弟。所以就有了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兰花•兰》的诗:
“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
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
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
莫笑门无佳子弟,数枝濯濯映阶庭。”
诗人不仅写了兰花幽贞之品、孤高之节、素淡之容,更借兰花赞美了主人家有佳子弟立门户的欣喜之情。

将兰花的雅洁与富贵结合起来,别开一面,当属唐太宗李世民了,他在《兰花•芳兰》诗中写到: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兰作芬芳。”
诗中不仅写出了春日下兰花的美丽姿容及其芳香,赞美了兰花高洁品性,更是将本应开在幽谷之中、而今却开在皇家紫苑里的兰花,烙上了皇帝之尊印痕,是集清雅富贵象征于一身。兰花是清雅的象征,紫苑是富贵的所在,自此兰花便有了高贵之称,更加让人高赞。因此兰花成了文人墨客的宠客,入诗入画,数不胜数。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以兰花自喻,写得是天高云淡,让人望而生叹。在《孤兰》诗中写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霞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他应诏入长安,本是春风得意马蹄急,有脱靴磨墨之狂为,得罪权贵,被高力士等人挑拨污蔑,到了第二年的秋天,至使唐玄宗开始疏远他。李白由此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作出上诗,以寄情于兰花,在“众草共芜没”中的孤兰,便只好发出“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之叹。

兰花之貌之品,从古至今从不缺少文人雅士为其倾倒,有着“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的场面而让人留连忘返。宋末元初的赵孟坚、郑思肖,就是他们中的代表,流传下来的《春兰画卷》与《无土春兰画卷》传世之作,至今仍保存完好。而明代的郑板桥以画兰最专最精著称,有“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之说,兰画遗作也最多。此外以画兰著称于世的画家是层出不穷,延续至今。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生在新时代的兰花,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神韵,沐浴着改革开放之春风,更加绽放出中华文化之蕴意,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香飘世界之春天。
二〇二二年七月三十日修改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