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 望
前言:浑然不觉中,来到隆回麻塘山避暑已经十余日了。此次来避暑,原想趁这里凉快,好好写几篇东西。
谁知匆忙之中竟然将笔记本电脑的充电器落在家中了。来这里之后,遍寻不得,只好网购。
这里号称隆回的“小西藏”,一个快递发过来竟要一个星期。没有办法,只好极为吝惜地使用笔记本。
好在这个电脑的干电池还经用,前后坚持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堪称笔记本中的“电坚强”。
就在电能全部耗光的时候,快递过来的充电器终于解了笔者的燃眉之急。
日前,家乡日报的主编袁记者给笔者发过来一个已经发表的日报电子版清样。
那是前不久对笔者的一篇采访报道。
不揣冒昧,无论有无“王婆”之嫌,笔者将其发至平台,以作为笔者年届古稀却对类似码字这样的苦差事乐此不疲的一个勉强的注脚。

守 望
——记邵阳乡土文化传承和弘扬者王亚平
衣着简朴、和蔼可亲。得知我们要采访关于我市文化传承的事情,年届七旬的王亚平眼里顿时神采奕奕。谈到邵阳的乡土文化,他格外兴奋,对我市各县域历史名人、传说故事、红色遗存等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扎根邵阳
王亚平祖籍河北沧州,出生于湖南常德,7岁来到邵阳,至今已在邵阳生活了60余年,对湖湘文化尤其是邵阳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
他16岁下乡到城步老山界插队当知青,修过铁路,当过兵,25岁参加高考,进入邵阳师专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先在市供销学校教书,后去海南经商,最后从海南回邵后在市艺术学校支教,期间也曾短暂从过政。丰富的个人经历,磨砺了他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
“我走过很多的路,经历过很多的事,愈发觉得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愈发觉得要把文化传承下来。因为文化具有特殊性,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把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发掘出来,并从中吸取力量。”关于为什么要做邵阳乡土文化传承和弘扬者,王亚平如是说。
矢志传承
王亚平之所以走上文化保护与传承这条路,与他早年间的一次经历密切相关。小学时遇到的一位老师,影响了他很多。那位老师教他写剧本,尝试文艺创作,培养了他对文艺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与文艺结缘,从此在文艺之路上一路披荆斩棘。
“我当年下乡之所以选择城步,就是因为看了电影《刘三姐》之后,很想体验一下少数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淳朴的生活,结果到了那里之后比较失望,因为城步的少数民族已经和汉族没什么大的区别了。”王亚平直言不讳,满脸遗憾。
后来在市供销学校教书的时候,利用假期,王亚平骑着自行车,克服重重困难,穿越深山老林,走遍了邵阳各个县市区。通过这次“邵阳全域大穿越”,王亚平接触到了各县乡土文化,基本掌握了邵阳境内每个乡镇的方言土语。
“原来的绥宁为什么要划分为25个乡镇?因为这25个地方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仔细揣摩,我能精准找出这25个乡镇语言之间的特殊差异,并能够熟练使用这25种方言,当时有人称我为‘绥宁通’。”王亚平回忆。
为了保护和挖掘乡土文化,王亚平常年在各县域奔波,仅隆回小沙江就去过10次,带领团队决心振兴隆回花瑶文化与经济。他对刘长佑、刘坤一、魏源、蔡锷等历史人物和邵阳飞机坪、雪峰山会战等邵阳历史掌故更是了如指掌。
“现在的小孩子和年轻人对这些乡土历史和特色文化兴趣平平,了解也很少,造成这些文化正在慢慢消失。”王亚平有些唏嘘和无奈。
痴心弘扬
王亚平认为,传承和弘扬邵阳乡土文化,光靠个别人的努力作用有限,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形成人人感兴趣、个个都爱好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培养社会使命感,树立文化自信,让邵阳人一谈到邵阳文化就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近年来,王亚平将邵阳的许多名人轶事、传奇故事写入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连载,其中就有古代邵商曾经的标志之一毛板船的故事——《寻找毛板船》,这是王亚平深入邵阳、娄底、益阳等地调研,寻找邵商传人之后写就的真实故事,点击量与阅读量都非常可观。还有邵阳老飞机坪、红军在邵阳留下的各种故事,他都一一写入自己的作品。不仅有小说,还有各种关于邵阳文化的剧本。在王亚平的争取下,这些剧本在我市各个剧院演出,有的还在省话剧院演出。截至目前,王亚平已经发表了500多篇文章,其中,传承和弘扬邵阳文化的,短篇作品有《印象飞机坪》《六岭情思》《我的姨妈黄细亚》《天下凤凰》,中篇作品有《寻找毛板船》《湖湘钩沉》,长篇作品有《彩云之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就是各个民族的身份标识。如果这些民族特色文化都消失了,各个民族都变得一模一样,就没有了辨识度。”王亚平说。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唐杨威 通讯员 杨玉 朱嘉怡)

图片为麻塘山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