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有强
原载:《家在山河间》

▲作者简介:陈有强,1954年生,山西省万荣县王显乡贤胡村人,1971年于本村七年制学校毕业,自幼爱好文学、书法等,晚年对诗歌、散文情有独钟,闲暇时喜欢写一些生活中深有感触的东西聊以自慰。
胜德走了,就那样走了,竟然就那样走了!
那天是立秋,一大早,突然有人告诉我,老友胜德殁了。传来的消息简直是晴天霹雳,这噩耗让我一时难以接受。前两天我本家嫂子去世发落,我俩还见面,还说过话呀,怎么说殁就殁了呢?
放下手头的活,我立马去他家。门口挂着白幡,立有纸扎。灵堂设在北房。事发突然,一切都显得有些慌乱。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还没回来。灵前上过香,回头和几个人打问,才略知一些情况。头天下午两点多,胜德开着他那辆电动车去割马齿苋。因为这东西是中草药,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炎,止渴利尿的药用;种子还有明目功效。夏日里人们常常焯水拌蒜,是一道可口的凉菜。这东西耐旱也耐涝,生命力很强,菜园、农田、路旁,到处都有。这两年割的人不少,因为可以食用,特别是能卖钱。大家都采割,附近便不再有了,胜德这才独自去了别人不知道的张仪地块,期望能在那里多割些回来,谁知他永远从这里回不来了!今年的天气实在太热了,多少年没见过的热。气象预报一直是高温三十八九度。我不能不埋怨你啊,我的老朋友,你也不想想,你都七十又七的人啦,你还以为你是小伙子呀?干活还这样的不要命!胜德啊,一定是中暑要了你的命啊!
胜德干活狠载,一个人又去的那么远。一直到了晚上,家里人不见他回来,打手机无人接。人们四处找寻,直到零晨四点,才在张仪地里找见他,按时间推算,已不在多时了。
胜德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人生,就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这个火热而又悲伤的秋天,就这样离开了他辛勤劳作的世间,就这样和他的亲人,还有我们这些相识、相熟的人毅然决然的告别了。
胜德是第七居民组,我和他家居住的比较远。尽管如此,我们多年来一直打交道,关系很好。
农业社大集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在生产队干活时听到一个笑话,说胜德在学校里的故事。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成语典故——骑着驴寻驴,让同学们要学会用好,准确运用。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渐入佳境,黑板上的字写满了,想擦却找不见黑板擦,嘴里喊道:“黑板擦,黑板擦在哪里?”胜德眼尖,看见黑板擦就握在老师手里,便运用刚刚学会的成语:“真是骑着驴寻驴!”课堂上轰然大笑,老师一时面子有点挂不住,把胜德叫到讲台前,说道:“把手伸开,还有一句我也一并教给你,你是——背着鼓寻槌哩。”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胜德那次算吃了点小苦头。
后来,胜德可真的是吃尽了苦头。那时孩子多,累受大,养活一家人实在不容易。胜德经常上北山拉炭,黄河滩拉石头,盐池拉硝。不管苦不苦,也不管累不累,不讲贵贱,只要能挣钱,胜德都去干,是我们村出了名的干家。
我和胜德交往最早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家里盖房,加之生意经营不善拉下了饥荒,我曾抹下脸向胜德求借,虽然也出利息,但人家仍要看你人诚实不诚实,能不能交往。那时我俩虽无交集,互相的印象还是很好的。他很信任的把钱借给我,让我渡过了难关。还钱时,他又把利息钱抹去了零头,并对我的人品大加赞扬,承诺以后如需帮忙,尽管找他。我们的交往从此开始,彼此间诚心诚意,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胜德养骡子给人种麦、种棉花,挣点工钱补贴家用。他想买个种棉花的铁耧子,钱不凑手,去向好友老许借钱,老许手头也不方便,便指点胜德来我家。胜德是个实在人,说去老许那没借到钱,老许让来找我。我埋怨道:“我遇困难你帮过我,你有了难处我理当帮忙,为啥不直接来找我?”胜德不好意思憨厚地笑了笑。不久他来还钱时,还拿了一布袋青红枣。我说他:“你拿这些干啥哩!”他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上,还是那样的笑。
胜德大我八岁,他和我的老师王树洲是同学,他们每年都有一次聚会。有一年,王老师把我和列民也叫去参加。因为王老师要去山东帮儿子照顾小孩。那晚有胜德、启录好多人。那次聚会很热闹,谁知王老师到山东才三天,启录就去世了。王老师满怀悲伤写了长诗《哭启录》,看哭了我们所有的亲朋好友!胜德还让我专门给他抄一份。那晚抄好后,我送给他又重读了一遍,我读的泪眼婆娑,胜德和他的老伴听得泣不成声。痛失好友,悼念同学的文字,让我们在情感上走的更近了,也更加珍重朋友的情谊。临走时,他再三相邀:“以后没事咱们常在一起聊聊天,我最爱和你打交道。
胜德有个特长,就是有超人的记忆力。那些年时兴唱“红歌”“样板戏”,他把《红灯记》的戏词,从头到尾全都能背下来。流行的“革命歌曲”能唱上百首,每年春节期间文艺演出、“闹红火”他都要上台表演!
能上台表演的胜德,按说性格应该是很活泼的,恰恰相反,他十分朴实。特别勤劳,特别能吃苦。尤其是特别的节俭,就是人们常说的细发。一日三餐他家很少买菜,更别说逢集上会吃个零嘴。过光景精打细算,从来不讲究吃穿。农村庄稼汉,逢个下雨天,别的人不是睡懒觉就是几个人在一起玩牌。而他正好借这个空闲加工笤帚。集集赶会都去卖笤帚,也不知道能挣多少辛苦钱。他曾多次来我家,要我种高梁,收了籽那樱樱缚笤帚,可多卖钱。还让我种软黍子,说现在人爱吃小杂粮,拿到集市卖,能增加收入。我虽没有按他说的去做,但他的热诚厚道一直让人感到温暖。
我也曾不止一次劝过他,年岁不饶人了,不要发狠的干活。村里有人戏称他是敢死队长,干活不要命。可是,别人说,我也很严肃的批评,对他全都是耳旁风。他照样迈着蹒跚的步子,弯腰弓背,扛着锄头下地干活。要么开上三轮车,赶集卖他的笤帚等一应东西。一次,他向我规划着他的远大计划:孙子结婚给多少钱,孙女出嫁陪多少嫁妆。我在内心一声叹息,不由想起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只是,他一辈子在土地上辛苦劳作,最终掏空了躯体,而他用生命点燃的这盏灯,又能照亮多大一片天空呢?
老友胜德竟然就那样走了。
走了就走了吧,愿天堂没有那么多的苦与累,胜德可以好好歇歇了。
胜德,我的老朋友,愿你一路走好!
编后语:
陈有强的文章《胜德,就那样走了》,这是一篇朴实无华,非常接地气的文章。一位老农民勤劳节俭善良,尽管到了古来稀的年龄,还冒着酷暑开着他那辆电动车去割马齿苋,为了生存和生活,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由此想起生活在农村的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们,他们不是不会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是生活条件的限制和生活水平底下所致。每当我回到了农村,看到七十多岁甚至年近八旬的老人还在地里摘苹果,削莲菜,真替他们心疼难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民,关怀老年人。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