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博
王贻琴同学转发个帖子,是关于六、七十年代,夏日夜晚纳凉时的视频。我们这代人适逢其时,往日情景又重现,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就是合着时代的节拍,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纳凉的时代,物质馈乏。没雨的夜晚,各家各户将竹床、凉席、凳子等搬出屋外,在大自然里纳(乘)凉。仰望一轮明月,璀璨星空,虽不懂宇宙的奥秘,却也被月亮上的大树阴影和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撩拨的无限关注,无限畅想,无限神往。
一家人之间、邻居之间,家常里短地神侃,倒也其乐融融。自然风很弱的时候,用芭蕉扇扇风,这芭蕉扇不仅能扇风,还可驱蚊虫,可是个好东西。于是,有的人会在扇子的弧线上用布镶上一条边,既保护扇子少受损伤,也起美观作用。为预防他人借用,有人会在扇面上写上一首打油诗:
你要我也要,
你爱我也爱。
最好别来借,
不借你莫怪。
还有的诗记不清了,大意就是芭蕉扇是须臾不离手的物品,不宜相互乱借,否则,就是不自觉。
当时至深夜,气温降低,还会下露水。父母亲或拿衣被,或喊醒熟睡的孩童搬回屋内,或直接抱回家中。日子就在这充满温馨气氛里,一天天地流逝。至今忆起,都甜甜蜜蜜。
而今时代,物资丰富,啥都不缺,科技高度发达,空调、电风扇等早已取代人工,让各家各户坐享其成。然而,各家的防盗门窗一闭,恰恰关上了互相联络、互通有无的大门。
没有物质有感情,有了物质缺情感,就从这纳凉上体现了出来,令人不胜唏嘘!
我在想,回到从前的时代,已经不可能。解铃还需系铃人,创建和谐社会,可以从社区和居住的小区做文章,经常开展文体方面的活动,大家见面多了,自然而然地有了接触,沟通出情感,沟通出友谊,邻里关系理顺了,欢乐、祥和、平安社区,更加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