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2013年4月10日,当《刘三姐》的山歌切切入耳的时候,车子在柳州鱼峰山停了下来。
传说刘三姐传歌的地方,就是广西柳州的鱼峰山。
鱼峰山独峰耸秀,通高不过88米,它立于柳江南岸闹市区里,自然十分抢眼。它极像一尾跃出小龙潭的鲤鱼,山顶酷似张开的鱼嘴,正朝天际吞云吐雾。
鱼峰山东麓天生一口小龙潭。龙潭的水与柳江的河水有暗河相通,同涨同落,故又称“灵泉”。小龙潭与鱼峰山相连一起,潭光山色,互相辉映,景色壮观,历代称之为“南潭鱼跃”。

柳州鱼峰山
相传唐代,在罗城与宜山交界的天洞之滨,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中有一位壮族姑娘,她自幼父母双亡,靠兄长刘二抚养。兄妹二人以打柴、捕鱼为生,相依为命。三姐不但勤劳、聪明,纺线织布更是众人夸赞的巧手。而且长得如出水的芙蓉一般,容貌绝伦,尤以擅长唱山歌。她的山歌闻名遐迩,故远近歌手经常聚集其村,争相与她对歌。
她因山歌勃发,因山歌落难
刘三姐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与不平,故而触动了土豪劣绅的利益。当地财主莫怀仁贪其美貌,欲占为妾,因遭到她的拒绝和奚落,便怀恨在心。莫企图禁歌,又被刘三姐用山歌驳得理屈词穷。莫又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又被刘三姐弄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归。莫怀仁恼羞成怒,不惜耗费家财去勾结官府,咬牙切齿要把刘三姐置于死地而后快。为免遭毒手,三姐携哥哥在众乡亲的帮助下,趁天黑乘竹筏,沿天河顺流直下龙江后入柳江。辗转来到柳州,在小龙潭村边,鱼峰山东麓的小岩洞住了下来。
刘三姐的歌声又萦回鱼峰山下。慕名来学歌的、对歌的络绎不绝。后来,刘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得知。莫怀仁用重金买通官府,派出众多官兵将鱼峰山团团围住,来势汹汹要捉杀刘三姐。龙潭村及附近的乡亲闻讯,手执锄头棍棒赶来,为救刘三姐而与官兵搏斗。刘三姐不忍乡亲为她流血和受牵连,毅然从山上跳入小龙潭……忽而狂风大作,一条金色的大鲤鱼从小龙潭中冲出,把刘三姐驮住,飞上云霄。刘三姐就这样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真正的“歌仙”。
刘三姐落地生根,给柳州人带来智慧。今天的柳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广西歌海中心。

如果把“刘三姐”在民间流行的故事作为刘三姐的前世,那么广西在上世纪50年末创作的电影《刘三姐》,获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刘三姐”的今生。
如今,鱼峰山公园成为众多山歌好手“以歌会友”的地方,每逢节假日,歌仙广场上汇聚四方宾客,歌声如潮,这里成为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正可谓:“柳州本是山歌窝,三姐传歌万千箩;好比九曲柳江水,江水几长歌几多。”
鱼峰山下,是山歌的海洋。东边听、西边看,新山歌与古老的山歌交错在一起,竟如此和谐动听。
石柳青(山歌):问妹出嫁是招亲?妹要招亲就召我啊!我会耕田会当兵… …
你瞧,刘三姐与阿牛登场了。
刘三姐的故事发生在初唐时期,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即使像刘三姐那样外向型的奇女子,在爱情的表达上,也是羞于启齿。而深爱刘三姐的阿牛,却没有勇气向刘三姐表达。只能把爱深藏在心底。
于是,这便引出了——在爱情的表达上,谁应该是有灵魂自信的那一方?图片
广场上,电影《刘三姐》的原唱多么悦耳!
合唱:“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上天能赶乌云走,下地能催五谷生。”
这当儿,十几对少男少女们身着刘三姐、阿牛哥的壮族服饰,这群刚成熟的山果子齐刷刷地登场了。小伙子成了一棵棵树,姑娘们则像一根根藤,他们在对歌台上载歌载舞。山歌嘹亮,你唱我和。突然一位妙龄少女,望一眼鱼峰山上的那根藤紧紧地缠住大树,她再也按捺不住了,大胆地上前拉着一位少男的手:
“阿牛呀!
你可认得我?她亮汪汪地望了阿牛一眼。

这时,阿牛望着刘三姐,他的眼神都是火辣辣的。
“阿牛哥!”
刘三姐又一句阿牛哥,瞥了阿牛一眼,她的脸上早已飞起一缕红霞。
刘三姐一句“阿牛哥”,无疑勾起了阿牛的欲火。阿牛紧接一句:“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刘三姐接唱:“刀劈莲藕丝不断,斧砍江水水不离。”刘三姐忽然停下来,把绣球递给阿牛:“给你。” 阿牛脸一红,欲伸手又急忙把手缩回去,早没有一点儿勇气。刘三姐装着生气的样子。
接下来,刘三姐一字一板地唱:“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 刘三姐又接着唱下去:“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这时,刘三姐把绣球再次递给阿牛:
“ 给你! ”
阿牛露着一副血泼般的脸,脱口而出:
“连就连哎!”

接着阿牛与刘三姐合唱:“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呀,奈何桥上等三年。”
众人合唱:“连就连哎!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哦等三年!”图片
那天籁般的大合唱后,刘三姐再次把绣球抛给阿牛。
沸腾的对歌台上,一个个“刘三姐”,纷纷牵住了“阿牛哥”的那一双双大手。
鱼峰山下,柳江湾,今天的刘三姐重食人间烟火:“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弯又多、弯又多!……”

作者简介:郭书宣 河南宜阳人,出生于1944年。一生先后干过农民、教师、公务员。退休后同老伴连续十五年游走国内外。旅游途中萌发写一部旅游散记的念头。先后出版了《迟到的旅行》、《无愁的青龙口》两部共有55万字的散文集。也算是晚年生活的一种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