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收紧了它的笑脸,金色的彩云拦住了落山的夕阳,云缝中挤射出几缕瑰丽的余光,暮色撒在朦胧的原野上,夜露没过双腿,月光涟漪般的闪烁。 寂静的山峦,远去的蛙声,点点微光,构成一幅山村夜画廊。沿着几声狗吠方向,走向那个山坡坡。
夜深了,在草丛中只有几处低碎的断断续续蟋蟀声,没有白日的喧嚣,只有万籁俱寂,几点稀疏的灯光。
一处窗口射出桔子般的光亮,谁在萤光般的昏暗的灯光下还未休息,是谁还挑灯忙碌,九曲般的弓影,烙印在方寸纸上,一头不知疲倦的“黄牛”,年复一年地耕耘在贫瘠的山村,被遗忘的那个角落。在乡间小路的尽头,只有一缕灯光显得格外耀眼、明亮。深沉的夜晚啊,是谁还没有休息?是谁,日复一日与时间老人争分夺秒?我怀着疑惑不解的心情轻轻地走近了那扇发光的窗口,静静地向屋内慢慢地望去。
噢!多么熟悉的身影,他就是我熟悉的张老师!他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为了孩子,他又在书写今天、明天。
憨憨的张老师执教几十载,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只有付出,
没有索取,犹如一头不知疲倦的黄牛,耕种在急需耕耘的那块贫瘠的园田。 昨日的黑发小伙,今天已两鬓如霜。根根银丝记载着过去与今日的一切。他“驼背”了,弯曲的身躯,宛如一张老弓,弓弦刚劲,斗志犹存,如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老练苍劲。
他的确老了,满脸嵌刻着深深的皱纹,仿佛似百年松柏的年轮,镌刻着多少操劳的往事,记载着难以忘却的晨曦、黄昏…..

张老师已离开他眷恋而又熟悉的讲台,多少忘事电影般的一幅幅地涌向心头,他记得给学子们讲解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他指着室外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动情地说:“多好啊!北国风光”,在雪景的映衬下,他像指挥家那样,师生共同齐声朗读了[沁园春.雪],声浪阵阵,沁入心扉;他还记得他冒着酷暑走进课堂,汗从他的面颊似小河流淌,他轻轻地接过学生递给他的手帕,谦和地道声”谢谢!“,教室里顿时充满温馨和甜蜜。 为了讲解的连贯性,挥汗如雨,他全然不顾,他早已身临其境,早已忘掉了自己。时光荏苒,日月如梭。
聪明的学子们,似乎”一夜春风了来“,面对年迈导师的谆谆教诲,懂事了,明白了,功过是非,如若事能重来,他一定重塑自己。
张老师一生呕心沥血,无怨无憾,似春蚕,像蜡烛,宛如山巅之劲松苍翠挺拔。星移斗转,校门口那棵老柳树是他亲手栽下,今已“腰圆膀宽”,枝繁叶茂,郁郁丛丛,硕大的柳荫曾是天然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