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
8月20日,综合新华网、东方网消息,2022年8月20日,上海浦东开发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迎来三周岁生日。 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上海浦东是中国最大的改革开放特区。上海浦东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扮演的正是为国家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不断探路和试错的角色,以积累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开放经验和制度的实验区。
上海浦东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位于,上海地理上的最东南海滩上的人工湖——滴水湖周边。听潮而起,迎风而翔。三年前的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落子于此。布局洞察风云,拼搏一着不让。三年之后,一座开放创新的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已蔚然成势。
如今,上海浦东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迎来揭牌3周年的日子。在短短3年时间里,临港新片区经历了两轮严峻疫情考验,依然逆势飞扬,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也堪称亮眼的成绩单:2019年至2021年,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斯特拉等新片区新注册企业已超6.4万家,日均新设企业约9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三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0.2%、43%、59.2%。其中,洋山特殊综保区内就集聚了12家全球50强货运物流企业、12家中国50强物流企业、3家全球十大船舶管理公司、4家全球十大保税船供企业。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产业定位偏向创新、前沿方向,充分利用上海浦东自贸区体制、政策、区位、空间优势,加快集聚了一批前沿性、带动性、国际性的前沿产业,并已在9个前沿领域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如覆盖芯片设计、第三代半导体和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涵盖创新药研制、国际医疗服务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ai芯片、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多元应用场景层的产业链,等等。
就在日前,临港发布滴水湖AI创新港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集聚AI人才2万—3万人,汇集企业500家,产业规模升至500亿元,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重要集聚地。 能够最直接提现对外开放水平的是,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每年翻一番,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更是达263.3%。如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就引入了备受关注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这也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 此外,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商业理财公司、首家跨国金融集团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等,也率先落地临港新片区。
之所以要注重发展这些创新性前沿产业,是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主流。临港新片区在这些产业上发力,一方面是借助自身的比较优势,增强整个上海乃至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具体产业的培育,来测试相关开放政策、营商环境的成熟度和国际竞争力,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开放探索。 总之,上海浦东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2020年代的特殊实验区。它的特殊性体现在“助推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五个重要” 核心功能,即: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
这三年来,临港新片区的所有努力,都可以说是围绕体现上述“五个重要”核心功能所展开。这方面的成绩,一系列的数字已经有充分的说明。
笔者认为,如今,上海浦东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滨海而立,形如箭镞。一经发出,势不可挡。2022年是临港新片区“三年大变样”的第一个决胜之年,到2035年,这里将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张新时代的特殊“王牌”,发展前景事关全局,未来前景无限。特赋《鹧鸪天》为评为观。
翠玉盈湖新浦东。
三年临港看冠红。
平滩楼起摘明月,
逆水扬帆追疾风。
天涯客,
此相逢。
王牌论剑密玄宗。
商场快闪多奇侠,
研发科贤思梦中。
——2022年8月21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