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998
宋真宗(二)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当时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以每年给辽一定银绢(岁币)为条件,于澶渊定盟和解,约为兄弟之国,即为“澶渊之盟”。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于延庆殿,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赵恒爱好文学,擅长书法。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所撰的《励学篇》。有《御制集》三百卷传世,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读《北宋之后,为何再无封禅?宋真宗粉饰太平,将封禅搞臭》有感
泰山封禅源远流长,1有为帝王无不登场。2
天降祥瑞预示天允,封禅感天谢地德扬。
试看真宗德绩不备,强行而为草草收场。
一场封禅形成闹剧,自此再无封禅帝王。
注:1.据史记载: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2.历代帝王泰山封禅:
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另注:1.封禅的目的:
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2.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评价:
《宋史》评说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 明代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