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王瑶卿
淮安市文学艺术院:朱林
王瑶卿(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晚号瑶青,斋名“古瑁轩”。原籍江苏清江,客籍北京宛平。他是京剧旦行领衔主演第一人,是新创“花衫”行当第一人,是将京剧推向生旦并进发展新阶段的领军者,又是将京剧推向发展高峰的一代宗师,由他辅助和教授的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代表的大师、名家们,共同开创了京剧的辉煌时代。
王瑶卿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王绚云原为同光年间运河上四大名都之一——清江浦同庆昆班的主要演员,后进北京成为著名昆旦,母亲为“同光十三绝”老旦郝兰田之女,父母和祖辈都是他学戏的启蒙老师,自小就表现出能歌会舞学戏的天赋,在耳濡目染之中,家学本就渊源。

9岁时向田宝琳学青衣;11岁入“三庆班大下处”,向崇富贵学武功;12岁拜谢双寿为师学青衣,还向张芷荃、杜蝶云学刀马旦,并得到钱金福等名师指教。三四年间学会了十几出以唱工为主的青衣戏,十几出讲身手、重工架的刀马旦戏,和几出融歌舞于一体的昆腔戏。
14岁在三庆班正式登台,演出《祭塔》,令人耳目一新,从此崭露头角。
就在有了相当功力之后,又向“十三绝”之一的时小福学习青衣。还主动地真心诚意地向“小鸿奎班”从南方邀请来的、在当时被看作非正宗的“外角”李紫珊(万盏灯)学习,感受外来的清新气息。
在有了相当的声名之后,还真诚地师事于青衣名家陈德霖(老夫子),敬执弟子礼,虚心请益,以求技艺上和学识修养上的不断精进。
正因为他能够广拜名师,谦虚好学,不同风格并取,不同流派兼收,所以练就了文武昆乱不挡的技能,和精于鉴赏区分优劣的艺术修养。而这一切都为以后的舞台实践和改革创新,以及指导他人培养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岁时,即进入了人才济济、阵容很强的“福寿班”,17岁因“倒仓”辍演而在家温故学新,且认真读书、习练书画,18岁嗓音复原,二次进入“福寿班”,在陈德霖的大力提携下,很快进入了名演员的行列。
21岁时,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替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内廷供奉。后因他的胞弟凤卿亦进宫承差,故慈禧呼瑶卿为王大,呼凤卿为王二。
《汾河湾》在宫中演出时,是时小福和谭鑫培合演的拿手戏,时小福去世后,竟无人敢于接替和老谭演对手。都怕演得不好惹来宫中笑话或是责罚,就连青衣名手陈德霖也望而却步。而王瑶卿向时小福学过表演,更因为他曾在观看二位前辈演出之时,就偷偷地用心强记并不断揣摩,私下里不知练过了多少遍,悟到了时小福把人物演活了的妙谛,和把握了与对方情感交流的变化,以及舞台调度等。这时,由他来与谭鑫培合演倒显得更加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得到了谭老的赞许,和众人的钦佩。后来的这出戏竟成了“王派”的精品,且久演不衰。

王瑶卿与陈德霖合演《长坂坡》,陈饰糜夫人,王饰甘夫人。他没有把这个角色当作“二路”,而是认真做戏,演出光彩。后来,明智的“老夫子”借年龄大了而把糜夫人让贤给王来演。王接演以后,在演到腿上中箭还要继续逃跑时,他创用了“瘸步跑箭”等程式身段,表现了糜夫人急于保护怀中的阿斗赶紧逃离的母爱心情;当实在走不动时,将阿斗托付给了赵云后,决心自己跳井以减轻赵云边抵抗边掩护的负累,虽被赵云一再阻拦和劝说,但当敌军再次袭来赵云忙于抵抗之时,她再一次快速地往井里跳去,赵云急忙赶过来抓住了身后,——此处又增加了“抓帔”和“脱帔”,这一“抓”表现了赵云的身手敏捷、护主心切,而这一“脱”又表现了糜夫人决心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人格魅力。
王瑶卿在宫中承差时,还有意识地观察了西太后、皇后、皇妃、福晋等人的言谈举止和声容仪态,并加以揣摩和提炼,化为舞台上的台步和身段,到后来运用到了《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大登殿》《珠帘寨》等戏的旗装表演之中。——这些经过体会和体验的外部动作,做出来更加的自然优美,也更加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气度。
1905年入“同庆班”,在与谭鑫培的长期合作中,他看到了谭鑫培参照京、昆、汉、秦、梆、晋、楚、湘等近十个剧种的本子、加以综合改编,使《南天门》成为一出观众喜爱的新剧目,还看到谭大师从唱词、唱腔、念白等诸多方面对《失•空•斩》进行革新,这些都极大地激励着早已就有对旦行进行改革的王瑶卿也要加大创新的步伐了。
1909年,王瑶卿自己组班演出了,这可是以旦角领衔挑大梁,唱大轴、挂头牌的第一人!从此打破了京剧舞台上只有生行领衔的格局,开创了生旦并进的新时期。
而这一新时期的重要标志,还在于王瑶卿对京剧发展的最杰出的贡献——兴创了“花衫”这一新行当,以及在京剧舞台上树起了一大批全新的妇女形象。
光绪年间的京剧旦行已有了青衣、闺门旦、玩笑旦、刺杀旦、刀马旦的区分,之间的唱、念、做、打各有所专,所演人物也是各有所偏。——这对于青衣、刀马、花旦无一不精,文武昆乱不挡的王瑶卿来说,无疑是严重的束缚。就在谭鑫培改革创新精神的影响下,他决心打破旧规,开创新路了。
这一时期,他新创或改编了一大批新戏,而为了塑造好这些剧目中新的人物形象,他将青衣的沉静端庄,花旦的活泼伶俐,以及刀马旦的工架武打等,都融合而灵活地运用了起来,兴创出了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新行当。因为以往称“青衣”也可叫“青衫”,所以给这些常穿花衣服的角色起名为“花衫”。只不过还有“青衣花衫”和“刀马花衫”的区别罢了。
这些舞台新人物中的典型有:行侠仗义健美爽朗的何玉凤,英武刚健帅将风度的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智勇双全、天真活泼的荀灌娘,英姿勃勃豪放多情的双阳公主、窦仙童,多情多义善良俊美的铁镜公主、胡阿云,富贵不淫坚贞不屈的王宝钏、柳迎春,刚烈坚毅忠贞不二的刘兰芝、庚娘,端庄华妩威严大度的萧太后,等等。——直到今天,这些闪耀着光彩的形象仍鲜活在京剧舞台之上。
——而在表演这些人物的过程之中,也就逐渐形成了“王派”所特有的艺术风格。
“王派”的唱,明畅圆润、遒劲挺秀,刚柔并济、声情并茂,被誉为“有骨头”的唱,讲究的是“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四环节。
“王派”的念白,被当时的文人们赞为“哀梨并剪”清朗爽丽。最为突出的贡献和特点是,为表现侠义人物的爽快个性,他认为如用拿腔作调的“韵白”很不适合,就把北京妇女的生活语言加以提炼美化,形成了爽朗明快的“京白”。京白形成后,为了要表现某些人物既有高贵典雅一面,又有爽朗明快一面的性格特点时,又创用了韵白和京白相掺用的“风搅雪”式念白。
“王派”的开打,具有“稳、准、快、美”的特色,讲究的是要打出情节、情感和人物的个性,乃至打出气氛,感染观众。“王派”的做功,总体上讲究的是手眼身发步及水袖综合运用,稳健大方,以情取胜。有所创新的地方如:《武家坡》王宝钏的“跑坡”、《汾河湾》柳迎春的“进窑”、《长坂坡》糜夫人的“跑箭”、《失子惊疯》胡氏的“疯癫步”和“水袖舞”等等,《悦来店》何玉凤的“趟马”、《棋盘山》窦仙童的“起霸”,也都有着独特的风韵。
花衫行当兴起之初,也曾受到批评和嘲讽,但终究挡不住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很快地风行开来,想学的人越来越多,“王派”的唱腔、唱段也在大街小巷不胫而走。
由于王瑶卿和谭鑫培对京剧的发展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所以同被尊称为“梨园汤武”。
只可惜的是,王瑶卿人到中年之时因劳累而嗓音“塌中”,为了不影响舞台形象而对观众负责,他脱离了舞台。可从京剧发展史来考察,这又是一件“大好事”,——在他脱离舞台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教学了!而这以后的教学成就,又直接推动了京剧向其高峰发展,涌现出了以“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为标志的京剧的辉煌时期。
“四大名旦”的老师并非王瑶卿先生一人,他们的成功也非王先生一人之力,但是,在他们各自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王瑶卿先生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关键性的教授和辅助的作用!
王大师对当年尚未出大名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各个人的优长都有明晰的评语:梅的扮相大方,适宜演端庄尊贵的人物;尚的武功坚实,胜任演挺健刚烈的角色;程则是唱功见长,应尽量发挥善唱的特点;荀的做工细腻,演天真烂漫性格的人物更为出色。
——把握了各人的特长之后,就因材而施教了。
梅兰芳的早年就是从学“王腔”开始的,《玉堂春》、《汾河湾》、《长坂坡》都是宗王,二本《虹霓关》、《樊江关》得王亲传,《西施》、《太真外传》、《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戏初排之时,都得到王大师细致而认真的指导。
尚小云先是学武生的,嗓音高亢,改演旦角之初吐字太硬,王大师则在他高亢的基础上,帮他提高控制能力,使之形成了“刚键之中不失俏丽、字正腔圆、节奏鲜明”的尚派风格。在将拿手好戏《失子惊疯》传授给尚时,还为其配演丫环,一时引起轰动,传为佳话。
程砚秋早年有着明亮甜润的好嗓子,后来突然沙哑直接影响才艺的发挥和抱负的施展,极为苦闷。王大师慨然收为弟子,帮他吊嗓,指导他如何改变发声共鸣的位置,如何控制好气息托腔,并费尽心思地为其创新腔、编新曲,最终形成了“深沉蕴藉、委婉缠绵、刚柔相济、若断若连”的程派特色。
荀慧生原学梆子后唱京剧,王大师则根据他的嗓音柔多于刚的特点,辅导他把[南梆子]、[四平调]唱得柔媚娇昵、神情盎然,成为“荀派”形成的基础。并把《十三妹》、《棋盘山》、《得意缘》、《庚娘》、《荀灌娘》等拿手剧目都传授给荀,后来的《钗头凤》、《元宵谜》、《还珠吟》等剧目也都倾心辅助和具体指教。
四大名旦以外的“一花(筱翠花)一草(芙蓉草)”、四小名旦中的“一文(张君秋)一武(宋德珠)”,都是京剧史上大师级的人物,也都与当年的王大师精心培育、因材施教密切相关。
京昆界其他行当的大师和名家们,如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郝寿臣、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等,在当年也都经常登门请教,“古瑁轩”成为众人们取经的“圣地”。经常上门交好的还有剧作家、书画家、古玩鉴赏家们。——正因为王瑶卿的门生们太多、太杂,起先有人玩笑似的戏称其为“通天教主”,而当“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功成名就之时,众所公认了王瑶卿乃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而他所教授的对象确实是“通天”了,所以再称谓“通天教主”只有褒义的尊敬了。
1949年,王瑶卿即被聘请为戏曲实验学校(以后的中国戏曲学院)的名誉教授,他像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青春,特将名号改为“瑶青”,1951年荣任了校长,在他的领导和自身的言传身教带动下,戏校办得欣欣向荣、有声有色,又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京剧人才,他所亲授的学生中突出的代表有刘秀荣、谢锐青,以及杨秋玲、刘长瑜、李维康等。1952年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人一起获得中央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状。
王瑶卿对京剧发展的杰出贡献还表现在对京剧唱腔的改革和创新方面。
早在宫中承差之时,有一天慈禧一时高兴,把《阐道除邪》中的一段昆曲唱词亲加修改,敕命京剧艺人重新配曲并要唱出喜庆的气氛来。众位供奉们一看是昆曲长短句的唱词,而京剧唱词都是齐言的上下句,所以都很犯难,连老夫子陈德霖也把眉头皱成一团。王瑶卿接了过来,慢慢地按京剧的意味先哼起来,后又一遍一遍地修改、练习,还加上了锣鼓敲打配合,最终还真的唱出了喜庆的气氛,且演唱得出情放彩。慈禧很是高兴,还特别的奖赏了王瑶卿。大家也都跟着高兴,都问王瑶卿怎么唱出来的?王瑶卿回答说,也是被逼出来的,还真没想到小时候跟父亲学习的昆曲能耐在这里派上了用场(而王瑶卿父亲的昆曲能耐确是在清江浦练就出来的),我把京剧的调调儿往长短句中一换,也就唱出来了。“老夫子”连连说,还是瑶卿有灵性!
王瑶卿这样的创曲“灵性”,倒真是京剧之大幸啊!在后来的青衣和“花衫”戏中,他创腔多多。如:《女起解》“苏三辞狱”的八句反二黄、《汾河湾》柳迎春的西皮原版、《武家坡》王宝钏的慢板和二六、《三娘教子》三娘的二黄三眼等等。
前面已经提及,王瑶卿根据“四大名旦”各人的嗓音特点而设计的唱腔,以及在演唱技艺方面的具体指导,对各自流派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程砚秋,王大师把《骂殿》、《玉堂春》、《三击掌》等戏的唱腔从头到尾都改为适合程嗓音特点的曲调;新编上演的《文姬归汉》中“胡笳十八拍”更显示出王大师设计唱腔的非凡功力;集程派大成的《锁麟囊》中的唱腔也是师徒二人花了40天时间反复推敲创编而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新排上演的《柳荫记》、《白蛇传》、《牛郎织女》中的唱腔设计,又留下了王大师的心血,其中突破七字、十字句式的创腔技法,比之当年在宫中被逼而作又高明了许多、许多。而这样的创腔方法也为后人学习提供了范例。
在纪念京剧大师王瑶卿诞辰100周年之际,江苏清江修复了“王瑶卿故居”。在王瑶卿大师诞辰120周年之时,中国戏曲学院在新校园的一进大门之处,树立起王瑶卿先生的塑像,并在风景秀丽的北京昌平凤凰山修建了王瑶卿纪念碑,镌刻上两个斗大之字“戏魂”!
为表敬意,填词一首,调寄[清平乐]——颂京剧大师王瑶卿:通天教主,四大名旦辅,流派纷呈源鼻祖,盛颂梨园汤武。行当新创花衫,领衔乾旦开先,杨柳新翻最擅,空前启后奇贤!
主要参考资料:钮骠《京剧界“通天教主”王瑶卿》、董维贤《京剧流派》、周传家《京剧个性化时代的开启者——王瑶卿》等。

作者简介: 朱林,淮安市文学艺术院研究馆员,曾任淮阴戏曲学校校长,淮安市戏曲博物馆布展方案总撰稿,淮安市淮剧、淮海戏、京剧荀派宋长荣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撰稿。《淮海戏志》副主编。曾获田汉戏曲评论二等奖。另有专著《词调构成探微——兼议词作欣赏与填词》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