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炮 三 连
老 兵
过了年,我从训练队分配到了自行火炮营三连,职务还是文书。炮三连连长郭振才,辽宁康平人,1958年入伍,我到连队的第二年,家属就随军了。指导员崔德荣,安徽芜湖人。副连长高玉富,河北蓟县人。副指导员金学林,朝鲜族,黑龙江海林人。技术员朱国相,吉林乾安人。一排长张德义,二排长张海富都是长春人。
炮三连的部队生活秩序要比训练队紧张得多,部队的正规化程度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913事件”部队在1972年没有招收新兵入伍。我们这批训练队分配来的,就如同新兵下连一样,给基层连队增加了新鲜血液。和我一起分配到炮三连的有石华山、王俊、马骏、张喜林、陈少仁、王桂林。在训练队关系比较好的张国政、王福春、祝有才去了修理连;张建明上了四平卫校;何通宇借调到团政治处报道组;封永军去后勤部学开拖拉机了。

连长郭振才一家人
还没有下连队之前,就听说不少,“新兵下连,老兵过年”的流言蜚语,还有老兵欺负新兵,打洗脚水,洗衣服的传说,心里不免对老兵产生过畏惧。当时,炮三连有两位66年的老兵,其中一个叫马纯轩,吉林蛟河人,绰号“马彪子”。他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但他吸烟的样子实在让我难忘,老马烟瘾极大,烟就像他的口粮,每天操练回来,坐在床头柜前,一根接一根的吸,有点没够儿似的。那时候都是卷烟,而他卷烟的速度十分惊人,在已经裁好的小纸条上,撒上一缕烟丝,两手指一拧,一只手掐掉烟把,另一只手打着火柴,沾着吐沫在嘴唇上一转,只见卷筒上一亮,烟就从嘴里冒出来了。
我记得被老兵训过一次,是在食堂的饭厅里,我正要倒掉剩饭,接水洗碗,老马站在我身后,突然一句:“你家是地主啊!”话说得和他喷出来的烟味儿一样呛人,还没有来得及辩解,他又来了一句:“一边儿站着去,我看你喂猪挺合适的。”我一下子领略到了老兵的威严,还有浑身上下那学不来的硬气和霸道,这是老兵给我留下第一个印象。
装甲兵部队属于技术兵种,从培养训练技术骨干,到保证连队战斗力,培养人的周期很慢,所以服役期较长,五年以上的老兵每个连里都有,在我印象里,老兵想复员的较多。后来,张兴文给我讲了一个老兵的故事,叫我对老兵又有了新的认识。

指导员崔德荣
我们团修理连有一位老兵,姓杜,当年已经当兵七年了,他想在部队多干一年,因为,按当时的政策规定,服役期八年,到地方可以享受三级工待遇,每月46元,比二级工39元多7元,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但连里已经有意让他那年就复员回家,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延迟服役期的计划,并且成功地实施了。
那时部队每周六都要安排一场电影,以丰富干部战士的业余文化生活,团首长也会应邀观看。那一天,老杜摸清情况后,主动要求在营区大门口站岗,团长姬有胜和参谋长下车,徒步走到岗哨前,老杜大声呵道:“口令!”姬团长诧异的看了看这位站岗的士兵,问道:“你没看见我们刚下车吗?”心想,我是谁你不知道吗?老杜大声回答:“我在执勤,无论是谁,都要执行条例!”估计两位团首长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他们几乎不敢相信,平时只会敬礼的士兵,竟然敢阻拦他们的行动。于是也严肃起来:“你是哪个连的?今天团里值班的是谁?”老杜对答如流。这时跑来一个参谋过来解了围。这一场戏就算演完了。

副连长高玉富及夫人
据说姬团长在一次连以上干部的大会上,表扬了老杜,说他在站岗执勤中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敬业的精神值得学习。在这之后,连理还是向上级提交了老杜退役的报告。在得知这一确切消息后,他请求见了姬团长,并原原本本地说出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团里专门开会研究了老杜的问题,并作出了暂缓复员的决定。听了张兴文的讲述,我对这位有勇有谋的老兵钦佩不已。我想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里,也可能是我一生中的幸事呢。

高玉富和我

二排长张海富和我
营 建
炮三连的连部在营房的最西侧,三扇窗户朝北,把原来大教室一分为二,里间是领导的宿舍占三分之一,外间是连部办公室占三分之二,我住在外间。教室的举架偏高,又在一排房子的西北侧,所以这是营房里最冷的房间。连部的东面靠墙摆着一排卷柜,上面贴着没有镜框的马恩列斯四个伟人的画像,卷柜和枪柜都是木质的,为了紧急情况时拿枪方便,抢柜就在门口旁边。连里保管的文件档案不多,文件时间性比较强,一般要定期销毁和上缴,连里最重要的文件是战士的花名册和连队日志,最重要的物资是枪械和弹药。
我每天除了日常工作外,还有两项必须做的,就是冬天里生炉子取暖,夏天擦玻璃,还有给连首长洗衣服。冬天早上起来,我第一件事,就是把炉子点燃,它关系到保持室内温度的一面火墙和寝室里的火炕。好在开原的冬天不冷,平均温度在零下5~15℃左右。我把炉子里的灰渣掏出来,放上一些纸团,再把劈好的木条放在上面,点燃后添上煤块儿。生炉子的诀窍在于碎木块儿之间的空隙和煤的质量,一般情况都要挑点好煤点火,这些工作,都是要提前准备出来的。我早上不出早操,连长、指导员回来时,炉子点燃了,我把洗漱的水准备好,我的工作就完成一半儿了。

欢送老兵马纯轩(前排右3)
有一天,连长叫我通知,连里在家的几位干部到连部开会。其实“在家”的这个词用的十分准确,因为部队干部都是轮流休假,也就是说连里的干部从来就没有到齐过。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每次连里拍全体合影,但从来就没有一张是不落一人的。郭连长年纪并不大,兵龄较长,对部队有深厚的感情,有丰富的部队基层工作经验。他为人诚恳,做事认真,但也有点小农意识,胆小怕事。他的资格老,大家都很尊重他。
会上,连长传达了团领导的决议,暂时停止训练计划,在营房修建一排食堂。以个各连为单位,按团里统一设计、统一方案、统一进度,同步实施,用两个月完成这项工程任务。连长对此轻车熟路,对挖深地下基础的尺寸,填土的厚度,如何压实,怎样保证质量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我记得,甚至对脚手架的打折,搬运和使用核载,防电、避雷、防滑都说的头头是道,井井有条。各排领下的任务,安排场地施工,材料运输。挑选会砌砖的为大工,好像有孙景泰、李才、王俊、马骏。没有干过砌筑这活的就给别人当小工,筛沙子,拌混凝土,运水、运砖、运砂浆等。
欢送老兵司少伦(前排左1)
因为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部靠人工赶进度,劳动强度很大。我有几天去当过小工,没有泥瓦工的手艺,就搬砖、运砂浆,一天下来,也是腰酸腿疼累得够呛。回到连部,不管不顾地躺在床上,腰跟木棍子一样,直了。
施工的工地,就在我们连部的窗前,我每天都能看着施工进度带来的变化,一面高墙,一栋新房渐渐地拔地而起,从抄平、放线、摆砖、立杆、盘角,简直一天一个模样。直到清理现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崭新的一排四个连队的食堂就展现在眼前了。我打心眼儿佩服这些什么都会干的战友们。郭连长说话有一点口吃,他在每天的连队前讲评时,最好用的口头语就是:不能为了赶~进度,而赶~进度,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能赶~进度,就赶~进度!

张兴文和我

张建、孙景才和我

刘铁军,吉林长春人,长期从事交通规划工作,多有学术论文发表。2013年退休,开始散文诗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