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49)
诗║李耀文
第七章~第十一节
宋辽立下澶渊之盟
两国罢兵边境和平


一千零四年,辽国又发兵。
契丹萧太后,与隆绪圣宗。
以收瓦桥关,为其侵略名。
亲自率辽军,大举侵宋境。
辽将萧挞凛,首先克遂城。
生俘王先知,又攻定州城。
云州观察使,名日王继忠。
虽与辽苦战,亦被俘辽营。
消息到开封,直报宋朝廷。
皇帝闻惊恐。朝野被震动。
宋朝之当时,太宗已驾崩。
真宗即皇位,刚刚掌朝政。
新皇恐惧敌,寝食不安宁。
欲迁都南逃,以此避敌凶。
众臣无异议,纷纷表赞成。
唯宰相寇准,毕士安人等。
反对南迁都,主战把敌迎。
寇准又奏请,皇帝宋真宗。
亲自去澶州,督战把敌征。
一可鼓士气,又可建业功。
真宗衡利弊,遂定去亲征。
辽军攻定州,数日战不赢。
势均又力敌,难分谁得胜。
这时王继忠,看到此情景。
乘机劝太后,与宋议和兵。
太后纳此谏,和约遂拟成。
真宗却拒绝,双方又动兵。
同年十一月,朔州宋军胜。
辽又打瀛洲,集中主力攻。
守将李延渥,死守瀛州城。
激战十数日,仍旧不能胜。
太后实恼怒,又将兵集中。
諸路攻冀州,兼打贝州城。
二城未拿下,辽军克德清。
三面围澶州,澶州现危情。
死守城门者,悍将李继龙。
辽将萧挞凛,自恃其英勇。
率数十轻骑,城下巡军情。
宋大将张环,城上看得清。
以伏弩暗射,挞凛头正中。
翻身掉下马,落个倒栽葱。
辽军亡大将,士气拜下风。
太后闻死讯,痛哭放悲声。
辍朝整五日,以祭挞凛功。
此时宋真宗,已达澶州城。
登上北城楼,以示督战情。
宋军见皇上,军情顿沸腾。
士气遂大涨,齐呼万岁声。
声传数十里,回荡山谷中。
辽军数千骑,直逼澶州城。
宋军开城门,砍杀不容情。
辽军伤过半,无奈收败兵。
经此一战后,宋军优势明。
朝廷之君臣,都已厌战争。
趁此主议和,不再动刀兵。
大将曹利用,受命赴辽营。
与太后谈判,议和两罢兵。
太后实无奈,损失太严重。
若再打下去,未必能取胜。
遂同意议和,逐项细商定。
一千零五年,协议始签订。
自签和约起,兄弟互相称。
至此双方和,彼此都撤兵。
白沟河为界,辽还宋遂城。
越界之逃犯,共同追其踪。
决不可隐匿,抓捕即遣送。
两边界城池,人民享太平。
大宋年给辽,十万两银贡。
二十万匹绢,助辽军费用。
边境设榷场,贸易价格公。
澶渊之盟约,带来久和平。
宋辽遂发展,双方得共赢。
注: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有此想,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